“淘米水”洗菜比清水更干净?真相有点意外
“淘米水呈碱性,蔬果上农残呈酸性,淘米水能中和农残,所以用淘米水洗菜特别干净。”这种说法是不是听起来特别有道理,而且是很多家庭坚持用淘米水洗菜的重要原因?
让人有些意外的是,上海市消保委最新进行的实验发现,淘米水洗菜效果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在清洗蔬果的习惯上,还有一些误区要避免。
淘米水竟然比不过清水
近日,市消保委联合农产品专家、上海市食品工业研究所为实验专门准备了含有农药残留的阳性青菜样本。样本青菜在生长时喷洒了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啶虫脒这两种常见的复合型农药,并有不同的农残残留量。
然后,实验模拟家庭常用清洗流程:分别用清水和淘米水对样本青菜采取“浸泡5分钟+冲洗0.5分钟”的方式重复处理,多次测试和对比去除农残的效果。
结果显示,清水或淘米水都可以去除农残,但总体来说,清水的效果更好。当样本农残浓度较低时,淘米水和清水都能完全去除农残。可当样本农残浓度较高时,淘米水对农药的去除率为60.3%,清水的去除率可以达到63.6%;随着清水浸泡时间延长,去除效果持续提升。
专家解释,淘米水去农残在本质上还是依靠“浸泡”和“冲洗”的物理作用,而不是“碱性水中和酸性农药”。农药并非都是酸性,淘米水的酸碱性也与米的品种、清洗时间等有关,并不固定,所以无法实现“中和”。由于淘米水含有淀粉,它们会粘附在蔬菜叶面,阻碍水分充分浸泡蔬菜,所以会影响农残去除效果。
当然,从环保的角度先用淘米水浸泡果蔬再用清水冲洗,并无不当。只不过就清洗效果看,没必要刻意使用淘米水。
果蔬清洗机未必能洗干净
有消费者提出,面对桑葚、杨梅、花菜、西兰花等看起来不那么好清洁的果蔬,怎么洗最有效?市场上有不少标价数百元的果蔬清洗机,宣称可以通过电解水、释放臭氧等方式清洁各种果蔬,达到除农残的目的,是真的吗?
从多地消保组织进行的比较试验看,果蔬清洗机宣称的洗涤效果大多来自特定的实验方式,与日常生活场景有差异,所以实验数据无法证明实际使用效果,消费者要理性看待。
上海市消保委在2022年对20款果蔬清洗机样品开展了比较试验,其中13款样品宣称可以去除90%以上的农残。可结果显示,20款样品的农残综合去除率均值只有26.2%,还不如淘米水。
专家分析指出,企业普遍采用的是“将农药标准溶液加入果蔬中”这类方式制备含农残果蔬,并且普遍以外表光滑的圣女果作为清洗样品。在实际生活中,果蔬构造各异,远比圣女果复杂,农药残留也不是将溶液滴在果蔬上,所以实测清洗效果低于厂家的宣称效果。
部分果蔬清洁机还宣称能清除鱼、肉、禽等农产品中的兽药,有的演示视频显示,清洗时出现很多白色泡沫。消费者以为这是“深度清洁”,其实只是蛋白质和电解水中的羟基离子发生了反应。
事实上,各种兽药经过动物体消化吸收,并经历了复杂代谢过程,果蔬清洗机很难清除肌肉组织中的兽药残留。在比较试验中,样品设备对淡水鱼中兽药残留去除率最低的只有7.5%,最高的也不过39.7%。
杭州市消保委在2023年进行的比较试验结果与此相类似:12款电解式果蔬清洗机中,有5款农残去除效果较好,7款效果不理想;3款臭氧式果蔬清洗机的除菌效果较好,但都无法有效去除农残。
专家指出,农残特性、果蔬外形、药物吸附方式等因素都会影响果蔬清洗机的清洗效果。在很多时候,用清水或淘米水“浸泡+冲洗”的方式,效果甚至比果蔬清洗机更好。
这些洗菜误区,记得要避开
既然不少果蔬清洗机也洗不干净构造特别的果蔬,普通消费者又该怎么清洗呢?
业内人士指出,首先,消费者不用对农残太担心,正规渠道销售的农产品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农残量须符合国家规定,无须过度清洁。
在质量监督方面,除了市级层面的定期抽检外,全国层面的监测也不少。去年,农业农村部开展了3次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抽检2万多个样品,总体合格率达到98%,说明绝大部分水果和蔬菜中的农药残留均未超标。
其次,对于一般的果蔬,“浸泡5分钟+流水冲洗0.5分钟”能显著去除表面脏污和农残;重复两三次以上过程,可以洗得更干净。
对于那些构造复杂的果蔬,可以使用碱水浸泡清洗,以进一步分解农残,去除污渍。食用碱(小苏打)是价廉物美的清洗剂。一般来说,每100毫升水加2克食用碱,将果蔬浸泡5分钟至10分钟后,再配合流水冲洗,就能洗干净相关果蔬。
最后,要避免“越洗越脏”。一方面,不是浸泡时间越长越好。不论何种果蔬,浸泡时间都不宜超过10分钟,否则农药会随着浸泡吸收进果蔬内部。另一方面,清洗时可按照“先清洗,后折切”的顺序,避免农药在清洗时进入果蔬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