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新风系统行业:全屋空气管理系统成趋势 企业如何布局?

慧聪净水网 2025-07-31 10:37 来源:中研网

前言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双重驱动下,中国新风系统行业正经历从功能性设备向健康生态入口的转型。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居民健康意识提升以及政策支持的持续加码,新风系统已从高端住宅专属配置逐步渗透至千家万户。

一、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政策红利释放,市场规模持续扩张

近年来,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强制性标准与激励政策推动新风系统普及。住建部将新风系统纳入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明确要求新建住宅预留安装条件;北京、上海等地将“教室新风”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并给予单台设备补贴;公共建筑领域,新版《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强制要求学校、医院等场所配置新风系统。政策驱动下,新风系统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应用场景从住宅扩展至商业建筑、工业厂房及公共设施,形成多元化需求格局。

(二)技术迭代加速,产品功能升级

技术突破是新风系统从“通风设备”向“健康管理终端”转型的核心动力。过滤技术方面,HEPA滤网等级从H11升级至H13,对0.3μm颗粒物的过滤效率大幅提升;活性炭滤网吸附容量显著提升,甲醛去除率大幅提高。智能控制领域,AI算法的渗透使系统具备“主动服务”能力,例如通过机器学习记忆用户习惯,在特定时段自动开启强力通风模式;能效提升方面,全热交换效率大幅提升,部分项目冬季供暖能耗降低,获国际认证。

(三)应用场景拓展,市场边界外延

新风系统的应用场景正从传统住宅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在商业建筑中,企业与空调、空气净化设备集成,提升室内环境舒适度;在工业领域,电子厂房、实验室等对洁净空气要求高的场景对高端新风系统的需求持续增长;在公共设施中,医院、学校等机构通过配置新风系统,满足公共卫生标准要求。此外,便携式新风系统、车载新风设备等创新产品涌现,进一步拓展市场边界。

二、供需分析

(一)需求侧:健康意识升级驱动多元化需求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2025-2030年新风系统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显示:消费者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关注从单一净化需求升级为全屋健康管理。一线城市高端用户追求“全屋空气管理”,要求系统具备PM2.5净化、甲醛分解、温湿度调节等复合功能;三四线城市则聚焦“性价比通风”,以基础款单向流新风满足基本换气需求。后疫情时代,公共建筑领域对空气质量标准趋严,医院、学校、商场等场所的新风系统配置率显著提升,成为需求增长的新引擎。

(二)供给侧:产业链协同提升供应能力

上游核心零部件生产商通过技术突破降低生产成本,例如国产EC电机性能已接近国际水平,成本降低,推动整机价格下探;中游制造厂商加强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推出模块化设计、个性化定制产品,满足差异化需求;下游终端用户注重产品的舒适度和节能环保性能,推动企业优化服务模式,例如提供“硬件+数据服务”的系统集成方案,通过空气质量大数据平台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

三、竞争格局分析

(一)市场分层竞争,品牌格局多元化

当前新风系统市场呈现“外资主导高端、国产抢占中端、互联网品牌切入服务”的分层竞争格局。外资品牌凭借全热交换技术、高精度传感器等核心专利,长期占据高端市场主导地位;国产品牌通过“技术追赶+成本优化”策略,在中端市场形成突破,依托家电渠道优势快速渗透三四线城市;互联网品牌则通过“硬件+服务”模式切入市场,将新风系统从一次性销售转化为长期服务订阅,用户续费率高。

(二)区域市场差异化,下沉市场成新蓝海

区域市场呈现显著差异化特征。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因居民消费能力强、健康意识高,市场普及率领先,产品需求偏向高端化、智能化;中西部地区随着经济崛起和城市化进程推进,市场潜力逐步释放,三四线城市销量增速远超一二线城市,成为行业增长的核心引擎。企业通过渠道下沉、定制化产品开发等策略抢占下沉市场份额。

四、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智能化:从设备销售向服务订阅转型

未来五年,智能化将成为新风系统的核心标签。带AI算法的新风系统占比将大幅提升,通过多参数联动实现精准调控,例如结合气象数据在雾霾预警前加强过滤效率,或根据用户作息规律自动调节通风模式。更前沿的探索包括“空气数据服务”,通过长期监测用户室内空气质量,提供个性化改善建议,甚至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健康空气险”,形成数据驱动的商业模式闭环。

(二)集成化:多设备融合重塑行业边界

新风系统与空调、地暖、加湿器等设备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行业边界。集成化解决方案占比已超三成,且增速是单一产品的两倍。例如,中央空气系统整合新风、空调、地暖功能,并针对中国家庭开发“防污染模式”“排异味模式”等场景化功能,通过模块化设计降低安装成本,推动新风系统从小户型向公寓、酒店等场景渗透。

(三)绿色化:低碳技术推动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双碳”目标背景下,新风系统行业加速向绿色化转型。企业通过应用光伏技术、光热转换技术降低系统能耗,例如光伏驱动的便携式新风系统已在露营场景中实现离网运行;高效过滤材料、低噪风机等核心部件的国产化,进一步推动产品能效提升。此外,行业标准升级倒逼企业优化生产流程,例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要求新建建筑必须配备新风系统或具备安装条件,直接推动市场需求的爆发式增长。

五、投资策略分析

(一)聚焦核心技术,布局国产替代

尽管国产滤材、电机性能已接近国际水平,但高端芯片、传感器仍依赖进口。投资可关注具备自研能力的企业,例如掌握EC电机、石墨烯催化滤芯等核心技术的厂商,通过技术突破分享行业红利。此外,产业链整合机会值得关注,例如通过并购上游企业降低原材料成本,或与下游房地产商合作锁定订单,构建全产业链竞争优势。

(二)抢抓新兴市场,拓展应用场景

三四线城市因健康意识提升、政策扶持,成为新增长极。企业可通过参与绿色建筑示范项目、与地方政府合作推广补贴政策等方式,快速切入医院、学校等公共建筑领域。同时,露营、车载等新兴场景的需求爆发,为便携式新风系统提供市场空间,投资可关注具备场景化产品开发能力的创新型企业。

(三)强化服务能力,构建生态闭环

随着行业从“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型,具备AI算法、物联网平台开发能力的企业将脱颖而出。投资可关注两类企业:一是提供“硬件+数据服务”的系统集成商,例如通过空气质量大数据平台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二是深耕细分场景的服务商,例如针对学校、医院推出“设备租赁+空气质量管理”模式,降低用户初期投入成本,提升市场渗透率。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