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检测行业利好政策不断 水质检测需求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慧聪净水网 2023-08-10 08:48 来源:中研网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万亿立方米,地下水0.83万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为2240立方米,在世界银行连续统计的153个国家中居第88位。

水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七大营养素(矿物质、脂类、蛋白质、维生素、碳水化合物、水和膳食纤维)之一,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安全的饮用水,才能保障生命的健康生存。

由于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制定与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经济条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水资源及其水质现状等多种因素有关,不仅各国之间,而且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之间,对饮用水水质的要求都存在着差异。

水质检测需求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2022年3月15日,最新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正式发布,将于2023年4月1日正式实施。标准实施后会全部代替现行的GB5749-2006。

现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2007年7月1日起实施。本次为时隔16年后再次修订发布,是我国开展饮用水水质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对提升我国饮用水水质、保障饮用水水质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推进供水设施改造方面,该标准要求,各地升级改造水厂工艺,组织城市供水企业对照新标要求,开展水厂净水工艺和出水水质达标能力复核。

新标准提出,要加强供水管网建设与改造,对影响供水水质、妨害供水安全、漏损严重的劣质管材管道,运行年限满30年、存在安全隐患的其它管道,应结合燃气等老旧地下管线改造、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和“一户一表”改造等,加快更新改造。

值得注意的是,据在该新标准发布之前,全国多地已落实高品质供水要求。多个地市相继出台了地方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推行高品质饮用水建设。其中上海作为首个颁发地方性水质标准的城市,规划2035年实现供水水质达到国际先进标准,满足直饮需求;深圳实施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加快推进自来水直饮。

此外,南京、苏州、盐城等城市也在地方供水法规中鼓励直饮水建设,苏州制定了高品质供水三年行动计划,强化从“源头”到“龙头”的全过程管理。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3-2028年中国水质检测行业发展前景及投资风险预测分析报告》分析:

目前,我国水质检测体系已经比较成熟,最常见的水质检测包括环境水体检测和水污染源检测,而水质检测技术包括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等。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水资源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式和相关技术。对于排污企业来说,检测其排出的废水时,要科学使用水污染源检测方法,而且要根据企业生产产品种类、生产方式和产品材料决定使用技术,从而保证水质检测的准确性。

水质检测主要监测项目可分为水质状况的综合指标和有毒物质两个大类,有时为了客观评价江河和海洋水质的状况,还会在上述两类监测项目的基础上额外进行流速和流量的测定。而从细分领域来说,其中可以分为水质监测设备与水质监测运营服务两个领域。

水质检测行业利好政策不断

2019年1月,多部委联合印发《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2019年4月,多部委联合发布《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提出争取经过3年努力,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基本无生活污水直排口,基本消除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效能显著提高。

“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年)》中指出随着我国环境状况的改善,水质监测逐步向水生态监测转变。同时“十四五期间”将对水质监测网络做进一步优化,例如国控断面数量将从2050个整合增加至4000个左右。

水质检测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随着国家环保力度不断加强,国内水质监测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而水质测定仪作为水质监测仪器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市场需求也随之持续增加,行业发展前景较好。

在水质检测设备中,物联网传感器厂商更占先发优势,灵活性更大。在国内已经有不少传感器厂商已经不仅仅是提供传感芯片和模组,更多的是通过自研适配相关场景的传感器设备,通过自研的通用云平台,给客户提供一套完整的水质检测解决方案。水质测定仪具有操作简单、稳定性强、使用寿命长、测量准确性高等特点,在居民小区、环保部门、学校、水源地、地下水、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等场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随着国内传感器企业以及分析技术快速发展,水质检测将逐渐向小型化、实时性、柔性化定制方向发展,如何提升产品的监测范围、精度、灵敏度等性能将是未来传感器企业在水质检测乃至整个环境监测内最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