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力争2025年地表地下战略储备水量达40亿立方米 地下取水工程行业发展分析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地下取水工程市场发展面临巨大机遇和挑战。在市场竞争方面,地下取水工程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市场正面临着供给与需求的不对称,地下取水工程行业有进一步洗牌的强烈要求,但是在一些地下取水工程细分市场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信息化技术将成为核心竞争力。
北京力争2025年地表地下战略储备水量达40亿立方米
北京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严重不足,地下水长期超量开采。虽然近年来随着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的推进,超采状况有所缓解,但与1980年相比,目前地下水储量仍有较大亏空,超采区面积仍有1200平方公里,缺水仍是首都需要长期面对的基本市情水情。
北京市水务局表示,为巩固已有治理效果,促进地下水可持续利用,提升地下水管理水平,该局牵头制定了《北京市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实施方案(2023-2025)》(征求意见稿)。
根据实施方案,北京市将实施地下水取水总量和水位控制,将地下水年开采量严格控制在17亿立方米以下,到2025年,力争降至14亿立方米左右。持续采用地表水、南水北调水、非常规水等水源,推进河湖生态补水常态化,扩大补水范围。
实施方案提出,北京市将稳定并适时增加南水北调中线水与引黄河水,构建南水北调水、本地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等多源共济的水源体系,提升首都水安全保障。争取稳定南水北调进京水量10亿立方米以上,适时推进南水北调中线扩能,增加南水北调中线调水量,提升中线水对首都保障能力;积极争取增加引黄河水入京水量。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1-2026年中国地下取水工程行业发展前景及投资风险预测分析报告》显示:
地下水取水工程,是指地下水取水井及其配套设施,包括水井、集水廊道、集水池、渗渠、注水井以及需要取水的地热能开发利用项目的取水井和回灌井等。
2021年10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地下水管理条例》,自2021年12月1日起施行。《条例》规定加强地下水监测站网和监测信息共享机制建设,完善对地下水取水工程的监督管理,强化对需要取水的地热能开发利用项目的管理。
目前我国地下水总储存量约为52万亿立方米。2021年,我国浅层地下水储存量环比净增加357亿立方米,深层地下水储存量环比净增加6亿立方米。
地下取水工程行业发展分析
实施地下水超采治理,是保护水资源、保障民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2020年全国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为1198亿立方米,开发利用量近893亿立方米,21个省区市存在不同程度的超采问题。
当前,我国地下水保护利用还存在两个方面突出问题。一是局部超采严重。目前,全国21个省区市存在不同程度的超采问题,个别地区甚至存在开采深层地下水问题。地下水超采区总面积达28.7万平方公里,年均超采量158亿立方米,其中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问题最为严重。超采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含水层疏干、水源枯竭,引发地面沉降、河湖萎缩、海水入侵、生态退化等问题。
二是污染问题突出。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农业面源污染导致地下水污染。根据《2020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以浅层地下水水质监测为主的10242个监测点中,Ⅰ-Ⅲ类水质的监测点只占到22.7%,Ⅳ类占到33.7%,Ⅴ类占到43.6%。除水文地质化学背景影响外,污染是影响地下水水质的主要原因。地下水更新慢,超采、污染问题治理修复难度大。
在我国,尤其是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问题一度十分严重。 近年来,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和京津冀三省市,以京津冀地区为治理重点,采取通过节水、调整农业结构等措施,压减地下水超采量。同时,多渠道增加水源补给,实施河湖地下水回补,提高区域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全力推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 数据显示,近年来,华北地区地下水水位明显回升,其中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位连续6年累计回升9.64米。健康水体达到86%,水生态环境正不断向好。
实施地下水超采治理,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保障国家水安全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保护地下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保障民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华北地区及其他重点区域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推进重点区域地下水保护与超采治理。
《方案》明确,到2025年,重点区域较现状水平年压减地下水超采量46亿立方米左右,压减比例超40%。其中,辽河平原、北部湾地下水实现采补平衡。其他重点区域大部分地区地下水水位下降速率明显减缓,地下水超采引发的生态与地质环境问题得到缓解。地下水利用监测计量体系基本完善,地下水监督考核及机制基本建立,智慧化管理水平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