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攻中国电器崛起 日本企业是如何把自己玩“残”的?
2017年11月14日,海信集团以129亿日元收购东芝映像解决方案公司95%的股权。东芝电视产品、品牌、运营服务等一系列业务,以及东芝电视全球40年品牌授权,都转让给了海信。2018年,东芝的核心业务半导体,又出售给美国贝恩资本。从此,东芝旗下面对一般消费者的业务几乎已经全部消失。
东芝不是第一家遭遇这种情况的日本家电制造公司,当年的六巨头,除了索尼和松下之外,其他四家的日本家电品牌也几乎都在由中国企业运营。曾经几乎称霸全球的日本家电,怎么就悄无声息地走向了没落?日本家电企业的没落,又会给中国的家电企业带来什么影响呢?
一、技术保守落后
曾几何时,家电业还是日本经济神话的最重要代表。二战以后,因为有了美国的扶持,日本获得了诸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这个民族不仅在最短的时间内,吸收了西方电器制造的技术精华,甚至凭借精益求精的实现技术赶超了美国。但是,骨子里的自卑让日本人在实现技术赶超以后,就将自己牢牢地封闭了起来,防止外界窥探到自己的核心技术。
不过,日本企业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技术优势,只是在硬件上,而数字化之后,电子产品的核心已经是计算机了。日本企业的与世隔绝,让其失去了对市场的洞察力以及适应力。技术变革最迅猛的时代,日本企业却没有足够的创新力,企业的认知与决策速度也变得十分迟缓,这就对其发展构成了最致命的打击。
以电视为例,在全球市场上的电视已经开始逐步由CRT过渡到平板的时候,索尼公司还在犹豫是否要投资平板。而以他们的技术来看,是可以提前10年就推出平板电视的。结果,一直拖到2003年,索尼才和三星合作,成立了液晶面板厂,但是此时早已经失去了抢占市场的机会。
另一家大型日本家电松下也是如此,一直到2011年,松下公司才因为市场压力实在过大,不得已放弃已经固守多年的等离子,转向液晶领域。此时,松下已经成为全球彩电企业中最后一个转型做液晶的企业,可以想象,留给松下的市场份额已经没有多少了。
在全球创新领域已经转移到了软件、系统和解决方案的时代,日本企业还在专注于硬件的改进。而事实上,当下的消费者,比起产品质量,更关心已经是产品的设计和使用的便利程度。长期的王者思维,让日本企业不愿意发现市场的变化,更不愿意承认他们的技术优势早已经被别的国家赶超。
如今,韩国在从其他国家引入技术之后,经过大力研发,其液晶电视、大画面OLED电视都已经远超日本企业。曾经对日本品牌依赖较高的中国空调企业,如今也已经有了飞跃式的进步。
中国的格力、美的、海尔等品牌,不仅不再依赖日本,甚至在全球家用空调市场上,也名列前茅。除了技术上的保守,日本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也是影响其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二、管理模式老旧
曾经公司的蓬勃发展让日本企业走向了辉煌,但不注重反思和改变,日本企业内部的经营系统,逐渐变得越来越“臃肿”。随时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工业产品发生了两个巨大的变化,一个是工业产品复杂化,一个是工业产品的寿命开始短缩。
现在的产品,如果需要信息技术功能,就需要装载计算、记忆、通讯、能源、机械、显示等一系列的系统,相对比之前的产品,制造过程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精密。
而在摩尔定律的刺激下,产品反而需要更快地迭代,也就导致产品本身的寿命大大缩短。面对这样的市场变化,制造商们就需要最大程度地简化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流程,以提高新产品投入市场的速度。但是这样的发展模式,也同样要求制造商们必须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而不再是前些年的传统商业模式。
在新的商业模式下,一家企业,不能再将从开发到市场的所有环节都抓在自己手中,这样企业的压力太大。企业可以将经营资源集中到核心部门,非核心部门可以在全球的企业之间进行分工和合作,进行模块化生产。这样不仅可以减轻企业自身的投资压力,也可以压缩产品开发和生产的时间。
但是日本的家电企业却不是这样的,他们依然在使用“垂直内包式”的发展模式。从核心部件的设计,到产品组装所有环节,都是企业内部自己完成的。这样生产规模非常局限,开发成本也十分高昂。
那日本企业为什么不进行管理制度改革呢?因为很难。
由于所有环节的独自承担,日本企业的上下游之间已经形成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这也保证了员工的长期就业。日本的董事会最大的使命,不是保证利润,而是保持就业。这样一来,即使是不盈利的业务部门,冗杂的业务部门,在日本也很难被出售或者关闭。如此,注定了日本企业对商业模式改革,变得十分艰难。
虽然日本的经营者都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但是因为长期以来,这种现状在日本已经形成了规矩,所有人也都心照不宣。部门的冗杂,一方面造成了企业的亏损,另一方面也造成企业办事效率的低下。
很多时候,在日本企业内部,即使是海外部门的决策,也必须层层上报,一直到总公司批示以后方可执行。所有的员工只能按照章程办事,不能出现偏差,逐渐也让员工养成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
企业内部死气沉沉,对市场的变化更是毫无反应,以至于大多数企业,错过了一个又一个发展机遇。日本企业不仅自身出现了问题,国内环境的不同,国际市场的变化,也给日本家电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三、内外环境打击
日本家电企业之所以曾经能够霸占全球市场,就是因为在技术和价格上都占有巨大优势,但是这些年,因为自身的问题和国际市场形势的变化,日本企业这两大优势都不复存在了。
日本的家电产品能够在价格上占有优势,一部分原因是得益于美国的资金扶持。但是,日本家电的不断发展,侵占了美国的市场,成为了北美市场甚至全球的霸主。因此美国人开始实行了反击,通过《广场协议》、《美日半导体协定》等一系列协议,日元开始升值,日本企业也被增加了许多束缚。这也导致了,在国际市场上,日本商品开始逐渐受阻,尤其是在日本经济下滑之后,家电行业也开始进入下滑期。
近些年,随着日本老龄化的日益严重,青年劳动力越来越少,日本劳动力的成本也越来越高,这也让日本家电的成本越来越高。反之东南亚市场却开始不断发展,而东南亚国家之间,因为产品重复度高,所以各个企业之间经常会为了抢占市场,发动价格战。这样一来,虽然东南亚的企业内部利润下降了,但他们的价格战争,在国际市场上,也打击了日本企业。
国际市场受挫,国内市场也没有发展前景。日本狭小的国土注定了他没有中国的“阵地”优势,不能发展本土市场。成本过高,收入过低,因此日本家电厂商业绩开始不断恶化。全球家电从“日本时代”开始进入了“中韩时代”。
2011年4月1日至2012年3月31日,松下、索尼、夏普三家企业总亏损额超过了1.6万亿日元。东芝在2012年一个财季,家电就亏损了13亿日元,数码产品更亏损124亿日元。夏普集团2014财年亏损,也高达2233亿日元。
这些日本家电相继进入到了经营困难期。因此,许多企业选择了被并购,而且大部分都是被中国企业并购的。而那些被并购的日本家电品牌,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中国家电崛起的助攻,尤其是在国际市场上的崛起。
我国的家电品牌虽然发展势头良好,在国内市场已经占据了主要地位,但毕竟发展时间不长,在全球的影响力还不是很强。而收购一些日系老牌的巨头,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认可度和影响力。
另一方面,我国的家电生产工艺虽然已经十分成熟,但是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想要杀出重围也并不容易。尤其是在当今国际化的趋势下,我国必须要大力拓展海外市场。而我国的企业在海外市场发展的经验并不是十分丰富。
那些老牌日系企业已经拥有几十年的海外市场经验,我国企业收购日企以后,他们的海外市场拓展经验也可以为我所用。富士康如今已经是夏普最大的股东,美的收购了东芝白色家电业务控股权,鸿海则收购了夏普全部液晶业务。而日本家电企业的没落,也在提醒着我国的企业:在市场上,没有永远的王者,要居安思危,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