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出台:智能电器驶入“基础设施化”新周期

慧聪净水网 2025-10-22 16:17 来源:艾肯家电网

 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等部门近日联合印发《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这份文件首次以国家战略层面明确提出,要在城市韧性建设中推进“数字家庭”体系化发展,并对智能产品配置、平台互联互通、数据安全标准等作出系统部署。对于中国家电产业而言,这不仅是一项政策动向,更意味着行业发展逻辑的根本转向——智能家电正从消费电子的范畴,步入城市基础设施的体系。

从“消费品”到“基础配置”:智能家电被纳入住宅建设体系

长期以来,家电行业的发展多以“消费升级”为主线。无论是智能电视的语音交互,还是空调、冰箱的物联网接入,创新更多体现为功能叠加与体验提升。然而,《行动方案》明确要求,新建全装修住宅必须配置基本智能产品,并鼓励预留健康管理、异常行为监测、紧急呼叫等智能系统接口,同时支持既有住宅开展电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改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智能家电的地位将被提升为住宅交付标准的一部分,从“可选消费”转向“基础配置”。对行业而言,这是智能化普及的政策临界点,也是市场结构转型的重要信号。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行动方案》提出要加强数字家庭系统基础平台建设,组织编制智能家居产品与操作系统互联互通数据接口标准,并推动与政务服务、社会化服务平台的对接。长期困扰行业的“生态割裂”问题由此迎来政策解法。过去,不同品牌、不同系统之间协议各异、数据不通,消费者体验碎片化,行业难以形成合力。如今,互联互通被纳入国家标准体系,意味着未来三年行业的核心竞争将从“生态封闭”转向“标准协同”。智能家电的竞争不再局限于品牌之争,而是平台与标准层面的共建与博弈。

从“卖产品”到“交付方案”:家电产业链结构加速重构

这种变化的延伸,是商业模式的结构性迁移。《行动方案》对住宅智能化配置的要求,直接推动家电企业从C端零售转向B端工程市场。智能产品的购买不再依托用户的个人决策,而将在房地产、装修、物业等环节实现前置化。家电不再是消费者的后期添置品,而成为住宅整体交付的一部分。企业的客户对象也从个体用户转变为地产商与地方建设单位,行业由销售单品转向提供“整屋场景方案”。这对企业的系统集成能力、数据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标志着家电产业链从消费终端正式延伸至城市建设环节。

与此同时,《行动方案》在推动开放互联的同时,亦强调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要求制定通用技术要求和测试评估方法标准。这意味着“智能”不再仅是连接与算法的比拼,而要兼顾安全与合规。智能家电必须从“能联网”转向“安全联网”,企业需要具备更高水平的端侧计算、数据加密和隐私治理能力。尤其是在数字家庭与政务、医疗、社区系统联动的背景下,数据安全将成为决定品牌能否进入高价值场景的核心门槛。

从“智能生活”到“韧性城市”:家电产业迎来战略跃迁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行动方案》的底层逻辑,是通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数字家庭被纳入这一体系,不仅是科技升级的延伸,更是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现。当家庭中的智能终端与城市平台实现联通,家庭健康监测、能源管理、安全报警等功能将融入城市的运行系统,形成城市级的“感知网络”。智能家电由此不再只是便利生活的工具,而成为城市生命体的“神经末梢”。

对于家电行业而言,这意味着一次全新的价值重塑。企业不再仅仅是产品制造者,更将成为城市数字化进程的参与者与服务者。政策的推动将带来市场的重构——智能家电的普及率将因制度化配置而快速提升,行业的增长重心将从价格竞争转向技术标准与系统价值。未来三年,谁能率先融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体系,谁就有可能在新一轮产业升级中占据先机。

《行动方案》的出台,既是对行业创新能力的再考验,也是一次重塑产业边界的历史机遇。当智能家电不再只是家庭的终端,而成为城市的组成部分,中国家电产业将真正完成从“智能生活提供者”到“数字中国建设者”的角色跃迁。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