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器渠道变革 一二线城市专卖店已是凤毛麟角
【题记】
渠道变革在家电行业非常明显,只是在不经意间,曾经辉煌过的渠道正在发生演变。专卖店、大连锁所剩无几,线上渠道则成为了半壁江山。这绝非是厂商所愿,而是时代变革的必然。
冯同|撰文
一位曾经是某准一线城市空调专卖店老板,最近微信告诉我,他把自己经营了20多年的空调专卖店关了。后续做什么,是不是还在家电圈混还不好说,要做也是做线上,线下门店生意实在没办法继续做了。
笔者还清晰记得,多年前我朋友的这家XX品牌专卖店,傍边是国美电器,马路对面是苏宁易购,凭借着品牌影响力,加上服务周到,一直还生意不错,只好坚持了20多年几乎没有亏损过。我也认为,能在国美、苏宁这样的大连锁卖场傍边坚持真不容易。
现在说把撤店关门也是无可奈何吧!他说不关不行呀,疫情之后几乎年年亏损,把前些年挣的钱都快要赔进去了。他还是,没办法,线上这两年冲击太大,进店的消费者越来越少,很多人也就是进店看一看,问问价格就走了。
不用说都知道,用户进店询问只是比价而已,然后回家在网上下单就把购买搞定,而且网上从购买价格便宜,还能安装到服务一条龙,对用户来说非常方便。线下实体,虽然有体验的优势,但一样是看个样品,送货是什么与网上购物别无二致。
线上销售初起之时,这位仁兄曾经对我说,像空调这样体验感极强又需要售后安装服务的产品,在线上肯定是不行的,现在是有厂家扶持、平台补贴,也就是热闹一时,线下实体店坚持2-3年,用户肯定会回归线下实体店的。
但现在来看,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也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他这么坚定线下实体店的都关门大吉了,是不是家电渠道大变革了。很多时候,在市场的人反倒看不清,只能让事实来教训。连续几年的入不敷出,逼迫线下实体店难以为继,只能选择退出经营或转战线上。
道理很简单,疫情之初,社会和人们把精力集中在抗疫上,生意不好都还有个说头,只盼着疫情结束后能够快速恢复。疫情刚结束,市场并没有盼来所谓报复性恢复,反倒是人们在疫情期间养成的线上购物成为习惯,连空调这样的大件耐用消费品也放心大胆的在线上购买。毕竟,线上销售相关政府部门出台了诸如“7天无理由退货”、“假一赔十”等规定,让消费者在线上购物没有了后顾之忧。
从行为学上来讲,人的习惯只要有21天就能养成或改变。可以说,疫情的长时间封控,提供了消费者改变消费习惯的机会。才有了现在很多消费者愿意和放心在线上购买大件耐用消费品的行为。顺势而为是一种必然,绝大多数家电厂家也就采取了扶持线上的策略,这样线下实体店日子难过就成为必然。
据家电行业人士分析,线上的价格便宜和便捷优势,实际上已经改变了这一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习惯。在线上买的产品与实体店并无二致的情况下,不仅价格便宜,服务还有厂家负责,消费者何乐而不为呢?
远的不说,就笔者居住地方圆10公里内,原来至少有30多家空调专卖店,目前还正常营业的除了几家苏宁店和近几年开的京东电器外,这些店铺还是集中在原来那些临街的品牌专卖店几乎大部分闭店或转行。
窥一斑而知全豹。虽然上面所说的是一个地方的情况,其实全国各地都基本是这样。一线、二线城市,繁华市场商圈还有一些实体店,一部分是京东电器、苏宁易购,还有地方大商场,像重庆百货的电器商场、杭百大家电商场、武汉家电博览中心等;另一部分主要是品牌的展示店,像海尔的三翼鸟,格力、美的、小米的体验店,大部分还都是集中在购物中心商圈内。这些店也都是线上线下打通的,可以在门店选品看货,然后在APP下单购买。
三线城市相对来说实体店形式是混杂的,除了京东电器、苏宁易购外,还有一些当地电器连锁卖场,像湖州浙北大厦、包头同利家电、唐山百货、济南银座等全国知名卖场。品牌专卖店在这些城市还有一些生存空间,并没有被完全挤垮,不过艰难生存仍然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线下家电专卖生存土壤也就仅存在于一、二、三城市的城乡结合部,这些地方消费者的思想还相对比较保守,还保留着不见兔子不撒鹰的购物理念,喜欢在看到实物和体验过后才肯下单的购买方式。
当然,家电专卖店更多的是生存在县城、乡镇,受制于消费理念的保守和物流,专卖店还是有着巨大的生存空间,当然很多的专卖店还是与线上打通,实现了门店看货线上下单完成交易的购买过程。
据市场一线人士介绍,很多原来专卖店的老板们,虽然把在繁华街道的门店关了,并不等于不做空调或家电生意,而是把经营场所搬迁至房租较低的非临街房屋或写字楼,一方面在线上卖货提供服务;另一方面承担厂家在线上卖货后的安装等售后服务业务。有技术实力能力的专卖店,还把业务延伸中央空调业务领域,转型成为工程商。
渠道变革是一个大趋势,力图回到当年家电普及时期的渠道模式已是行不通了,唯有顺应时代潮流才能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当然,渠道变革变化也是产业政策推动的结果,如果有一天政策要对线上交易进行限制,那么线下门店还会有风光再起的一天,否则现在这种模式会继续演绎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