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喝水就能防秋燥”?秋天这样喝水才科学!

慧聪净水网 2025-09-24 09:38 来源:河南卫视

入秋后,天气变得干燥

每天多喝点水

是否就能润肺防燥、疏肝健脾?

一起来看看吧~

“多喝水就能够防秋燥”吗?

正确补水,这样做!

秋天北方空气湿度下降,昼夜温差增大,人体容易受到干燥气候的影响,也就是中医说的“燥邪”侵袭,容易出现口干、咽干、皮肤干的症状,这与“秋燥”关系密切。

“多喝水就能够防秋燥”这种说法不完全对,燥邪伤人的核心是津液不足,这个“津液”是指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它不仅是水,还包括气血运化生成的其他维持生命活动的液态物质,比如我们说的唾液、胃液、关节液等等。

一方面,喝水是防秋燥的基础,水是津液的主要来源,及时补水能直接缓解津液不足的问题。

正确的补水方式是“少量多次喝温水”

“少量”就是一次不超过200ml

“多次”是间隔1-2小时

温水是指35-40℃的水

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地固定间隔,一般来说要考虑运动量、气候还有疾病状态等等,心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遵医嘱控制饮水量。

另一方面,中医防治秋燥提倡遵循“滋阴润肺、生津止燥”的原则,分饮食和中医调理两方面。在饮食方面,推荐使用滋阴、润肺、生津的一些食材,比如梨或白萝卜煮水,同时可以少量加一点冰糖或山楂调节口感,也可以考虑蒸梨,可以把梨去核之后放入香油和少量的糖来蒸熟,糖尿病患者建议遵医嘱。

“多喝水就能防秋燥”?秋天这样喝水才科学!

在中医调理方面,给大家推荐两个穴位,每天按摩1-2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度。

第一个穴位是中府穴,中府穴在胸部前正中线旁开6寸,第一肋间,这个简易的取法是在锁骨外缘的下面有一个三角窝,在窝的中央向下直下摸到第一个骨头就是第一肋骨,第一肋骨的下缘就是这个穴位,这个穴位是肺经的重要腧穴,可以梳理肺经,按揉它可以缓解咽干、咳嗽。

“多喝水就能防秋燥”?秋天这样喝水才科学!

第二个穴位是照海穴,照海穴在足内踝尖直下1寸,足内踝尖大家可以很容易找到,下1寸,这个1寸的找法是拇指的第一指指关节的宽度记为每个人的一寸,在内踝尖下1寸找个小凹陷,揉着有酸胀的感觉即是穴位,这个穴位可以润燥生津滋阴,可以治疗口干、咽干。

“多喝水就能防秋燥”?秋天这样喝水才科学!

一天应该喝多少水?

自查!看看你达标了吗

正常成年人一般每天饮水总量为1500~1700毫升,秋季气候干燥,人体应多补水,可适当喝到2000毫升左右。而日常饮用水,饭、汤、粥、蔬菜、水果和饮料中所含的水分都属于成人一天饮水量,所以具体饮水量要视个人身体情况而定。

建议少量多饮,每次喝水200毫升左右,不要等口渴了再大量喝水,过量饮水可能引发腹痛、腹泻等,严重时可能出现乏力、头疼、恶心,甚至心律失常。

此外,不要用饮料代替水。比如,各种含糖汽水、果汁、能量饮料、奶茶等,是不能等同于饮水的。

患有青光眼、心脏疾病及肾功能异常等人群如何饮水,则需要遵医嘱。

“多喝水就能防秋燥”?秋天这样喝水才科学!

喝水少可能有这些风险

快@你不爱喝水的朋友

相关研究发现,喝水、喝茶、喝咖啡、喝牛奶都是认知障碍的保护因素,而每日饮水量<1500毫升(尤其是<500毫升)是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缺水不仅会让人“变傻”,还可能对健康带来潜在风险。

不爱喝水影响肾脏

肾脏是我们身体的“过滤器”,负责清除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水分。当饮水量不足时,尿液会变得浓缩,增加尿路结石形成的风险。

不爱喝水影响消化

水不仅有助于食物的消化,还是形成健康粪便的关键成分。当身体缺乏足够的水分时,大肠会吸收粪便中的水分以补充身体所需,从而导致便秘,还可能引起肠胃不适、痔疮以及其他消化系统相关的问题。

不爱喝水影响大脑

研究显示,轻微的脱水状态(体重1%以上的水分损失)就可以影响人的注意力、记忆力和其他认知功能。这是因为水分直接影响神经系统的运作,包括大脑中神经传递物质的合成和释放。

不爱喝水影响皮肤

皮肤是水的储存库,水帮助皮肤更好地完成相应功能。缺水会让皮肤变得干燥、粗糙,破坏皮肤屏障。

古人为什么说水是“百药之王”?

古代人们通过日常生活的反复摸索,得出了诸如:“水为百药之王”、“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之类的结论。

中国古代的很多医书都非常重视“水”。比如,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首卷最先介绍的就是水,清朝医学家王士雄的食疗著作《随息居饮食谱》中,第一个重点介绍的也是水。

早在战国时期,饮水问题就被人们看得重之又重。管仲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也,诸生之宗室也。”秦人甚至将水分为“轻水”“重水”“甘水”“辛水”“苦水”五种。《吕氏春秋·尽数》提到:“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尰与躄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尪与伛人。”这五种水中,只有“甘水”有益健康,其他四种水则“多饮有害”。

“多喝水就能防秋燥”?秋天这样喝水才科学!

在古代,山泉水是人们能获取到的较为优质的饮用水之一。对于古人来说,深山中涌出的泉水远离人烟,所受到的污染更少,是绝佳的水源。唐代李绅就在《别石泉》诗序中写道:“﹝泉﹞在惠山寺松竹之下,甘爽,乃人间灵液”。

除此之外,井水也是古代优质饮用水的一大来源。古时候,为保护井水不被污染,还设有专门的“水官”,如“水长丞”“水监”等。每年浚淘水井,定期清除水井沉积的污物,保持井水的卫生洁净,保证供水,负责饮水安全。

“多喝水就能防秋燥”?秋天这样喝水才科学!

而当能够获取到的饮用水水质较差时,将水烧开则成了简单有效的处理办法之一。煮水,待其冷却,杂质便沉淀下来,从而获得卫生安全的饮用水。经考古发现,早在夏商周时,贵族阶层就已经开始知道烧热水了。《周礼》中记载,往水中投掷“热石”可灭虫防疫。

随着“烧煮法”饮水方式的普及,喝水与养生的联系也愈发紧密。在古代养生学中,饮“热汤”可谓是保持健康的重中之重。在《黄帝内经·素问》里,简简单单的一杯热水,甚至可以是治疗病痛的良药:“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东晋张湛在《养生要集》中也写到:“凡煮水饮之,众病无缘生也。”把喝热水当作消除健康隐患的有效方法。

“多喝水就能防秋燥”?秋天这样喝水才科学!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喝热水虽无关“药疗”,但却是一种有益健康的饮水习惯。尤其在如今季节更替、天气渐凉的时候,“多喝热水”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成本极低,却着实有效的保健方法。

饮水小贴士

一天中这3个时间段喝水更好:

早上空腹起床时

三餐前1小时

晚上睡觉前喝一杯温开水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