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年!电器国补政策迎调整拐点
进入2025年8月,家电“国补”政策实施1周年的节点,整个行业正迎来一轮全面调整的战略拐点。对于接下来的国补政策走势,以及家电厂商市场营销和消费抢夺,将会产生深远影响。
宁言|撰写
虚开大量销售发票、编造交易凭证等骗补;采取变更商品编码、搭车上传套装商品或服务的方式上调备案价格骗补;公司或机构通过借用或盗用个人购买资质、编造虚假地址等方式骗补;直接伪造购货发票等方式骗补……
日前,北京、黑龙江、湖南、海南、青海等多个省市,公布了2024年度省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报告,其中家电国补的财政资金使用情况成为审计重点。多地的家电“骗补套补”等现象严重、问题频发。
值得注意,这些只是2024年4个月的家电国补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相信进入2025年之后“骗补套补”等现象只增不减。更为重要的是,由于骗补行为的分散且多发,各地缺乏足够的资源和精力彻底解决。直到现在,家电骗补问题仍然存在,甚至真正有需要的用户抢不到国补券,骗补者却能抢到券。
在家电圈看来,因为家电国补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抢券难”问题不会得到根本性解决,同时让很多家电厂商诟病的部分厂商“套补、骗补”等违法问题,也难得到根除。这将给新年度的家电国补政策实施,增加多重“不确定性”;同时,还将为接下来家电厂商的市场营销策略,增加诸多变数和挑战。
一是,接下来的4个多月,全国多地家电“国补”政策实施过程中,“限时限量”领券,将会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局面。这既是为了维持中央补贴资金延续到今年底,不至于出现政策的断档,避免去年出现“政策没结束、钱用光了”尴尬局面;同时,也是为了尽可能地规避多地出现的骗补套补等现象泛滥,增加骗补的难度和挑战。
二是,随着家电国补政策实施进入一轮“限时限量”调整期,很多厂商聚焦“国补”政策的经营主旋律面临冲击和调整。简单来说,现在需要提前考虑“后国补”时代的家电市场经营手段和竞争格局,以及如何应对这一变化调整市场经营的策略和重心。家电厂商既要应对各地还存在的“国补”政策性市场商业机会,还要面对未来政策效应衰减以及退出之后消费市场的激活和抢夺。
三是,家电国补政策实施至今,多方需要反思和复盘。从去年8月到今年6月,可以明显看到,国补贴政策对于家电消费的刺激和拉动效果明显衰减。正如很多家电厂商所说:第一、国补政策对于家电消费只是提前透支和抢夺,并没有真正激活和增加新的消费市场蛋糕;第二、国补政策打破了市场原有平衡格局和生态局面,让头部厂商增加了在一线市场淘汰和清理中小企业的红利和优势。
这意味着,推出已经一年的家电国补政策,正在步入一轮行业变盘的拐点。家电圈认为,有两个方面,需要政策制定方和家电市场参与方共同复盘。
接下来,不管家电国补政策如何调整、如何实施,是到期退出,还是要继续实施,职能部门都需要调整实施的手段和细则,既要打击层出不穷的“骗补套补”行为,还要保证政策资金的持续发力。同时,主管部门应该调整政策的门槛、资金兑现方式,真正让有实力的厂商,可以享受到政策的红利,刺激消费需求的持续稳定激活。
同时,主要家电厂商必须要建立新的经营能力和手段,摆脱对国补政策的过度依赖症。最终将政策红利与技术、营销、产品,以及商业模式、业务模式的系统精准对接,找到经营用户、引领消费和开创潮流的全新能力和手段。可以说,有实力的家电厂商必须要借助政策的动力引擎去突破和变革,而不是简单的躺平吃政策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