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人问津”到“一券难求” “国补”由冷到热是怎么回事?
【导读】
家电市场对新一轮的“国补”非常关注,在补贴受惠效应下消费者参与热情很高,只要有补贴刺激消费效果还是毋庸置疑。关键是现在“一券难求”制约了消费,怎样满足消费者需求成为新的课题。
望博斋主|撰文
7月26日,国家发改委会同财政部向社会公布了今年下半年1380亿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其中第三批690亿已在公布之日向各地下达,第四批690亿元将在10月份向各地下达。
在看到这一消息后,家电、消费电子卖场,有不少地方的消费者前去询问什么时候能够领取“国补”券。不论是消费者还是经销商,现在对“国补”的热情很高。消费者是想享受到“国补”实惠,经销商则是期待“国补”持续拉动销售,各取所需吧!
前期遇冷 持币观望成为新主流
行业人士应该记得很清楚,2025年初国家补贴政策启动时,确实经历了短暂的遇冷期。当时很多厂商不理解,这么好的享受实惠的机会,竟然有人不买账到底是为啥,其实当初的冷遇是有着三个方面的原因的。
一是政策普及滞后与观望情绪。“国补”初期细则较为模糊,补贴品类、申领流程等具体规则在年初尚未完全明确,消费者难以评估优惠力度。此外,消费者还有等待更大优惠心理,认为后续补贴额度或品类可能加码,选择暂缓消费。
二是操作流程复杂限制参与。“国补”刚出台时,消费者申领需同步提供旧家电发票、旧设备信息、身份证明等多项材料,部分用户因流程复杂放弃。还有一些区域执行严格,像广东、江苏等地还要求绑定旧设备SN码或实名核验,进一步抬高了使用门槛。
三是市场预热不足与供需错配。“国补”政策出台后,商家准备不足或延迟,部分线下门店系统未及时接入补贴核销功能,导致消费者线下无法享受优惠。刚开始品类覆盖局限,1月仅涵盖传统家电(如冰箱、空调),3月才扩围至手机、智能穿戴设备。这些因素的叠加,导致了“国补”在开始初期遇冷。
羊群效应 消费者逐渐看到实惠
实际上,“国补”的热络是从三月份之后开始的。一方面是扩大了补贴范围,让消费者享受“国补”有了更多的选择,特别是扩充到手机、智能设备这些使用寿命短,迭代快的产品上;另一方面是政策细则明朗后,消费者才有了集中置换旧电器意愿。
特别是到了5月份后,空调到了消费旺季,很多消费者恰好要购买或焕新,有“国补”省钱又实惠,何乐而不为呢?当很多人开始领券时就产生了集中效应。而越是难以领到券,使得补贴券成为炙手可热。
此时,很多持币观望的消费者意识到补贴劵的价值,对待“国补”的态度发生巨大转变,由商家介绍都推广不出去,立马转变为消费者蜂拥抢券的情况。虽然,抢券要下载安装云闪付等不同APP,但很多消费者不惧繁琐也要抢到券。
而6月初,一些像广东、江苏、重庆陆续传出“国补”券告罄暂停的消息后,其他地方的消费者意识,“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加剧了消费者抢券得实惠的心态。上半年分两批下达的2100亿元额度在6月中旬前都已领完用尽。
7月重启 新一轮补贴炙手可热
7月份“国补”重启,又给家电和消费电子市场带来利好,对厂家、商家而言,是持续借势运作市场的好机会,这在消费市场普遍疲软的情况下是极为难得。对消费者来说,则是又有享受“国补”机会,得到实惠何乐而不为。
在家电魂公众号发布“第三批“国补”资金690亿元下达 家电会不会再掀换新热潮”一文后,很多业界人士纷纷留言。其中很多人提到补贴券还是一券难求,每天在APP上都是秒光,抢券都抢不到,一券难求已是普遍现象。
从一些地方发放补贴券的情况看,很多地方总结了上半年发放的经验教训,为了扶持和照顾线下实体店,像江苏、广东等省市发放的补贴券限定在线下店购买。问题是不论线下还是线上,抢不到补贴券才是令商家和消费者吐槽的关键。
实际上,现在“国补”券一券难求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限量投放。采取限量,主观上是为了控制发放节奏,但在客观上却造成消费者的稀缺性心理和群体效应,越是抢不到就越是急躁,哄抢就成为必然。
可见,家电市场对新一轮的“国补”还是非常关注的,在受惠效应下消费者的参与热情是很高的,只要有补贴刺激消费效果还是毋庸置疑。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严格把控节奏的情况下,第三批690元预计在8月底就能用完,第四批下达后也坚持不到年底就会告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