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电器企业不要错用了“降本增效”
【导读】
当降本增效成为一种潮流和时髦,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企业可以当成借口,将必要的开支省略掉,转化成经营成果的话,降本增效就已经变了味道。
秦仪|撰文
一段时间以来,降本增效被视为企业的圭臬,成为一年一度考核指标,也被企业管理者当成业绩来炫耀。不可忽视,降本增效确实给企业带来活力,促进了企业在成长期获得了更多的增长动力。
按道理,降本增效是企业综合性管理能力的体现。从本质上来说,正确的应用降本增效肯定是好事,对企业来说是增加效益的重要途径,通过降本增效来加速企业的步伐。这样的话,降本增效才具有意义。
观察家电行业这几年的转型发展,可以清晰看到行业规模越来越大,效率似乎也越来越高,但行业的创新,对用户需求的满足上并不尽人意。行业说是在进行转型高端,但现实却是价格战横行。这不能不对行业的一些行为做深刻地思考。
但是,当降本增效成为一种潮流和时髦,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企业可以减少研发投入,可以减少用人成本,可以减少经营管理费用,可以当成借口将必要的开支也省略掉,转化成经营成果的话,降本增效就已经变了味道。
事实上,一些企业不惜一切代价地降低成本,却往往陷入了“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困境。成本看似降下来了,但企业的文化塌陷了,凝聚力下降了,竞争力失去了。想想看,这是降本增效的初衷吗?
甚至演变成恶性降本时,非但无法拯救企业于水火,反而让经营雪上加霜。极致的恶性降本增效不仅体现在人力成本,还涉及到企业综合管理和经营上:
从人力成本层面而言:做企业最基本的成本就是人力资源成本,这包括员工工资、福利等涉及到人工的成本,任何一家企业都必须承担费用支出。当降本到了取消员工福利、延长加班时间、减少假期等方面时,看似能够立即降低成本的措施,实际上却是饮鸩止渴。
当企业把降本的目光投向员工,通过逼迫员工离职、严格盯考勤等手段来减少人力成本时,产生的不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而是滋生员工的抵触情绪,降低工作效率和创造力。当苛刻的考勤制度盛行之际,也就是员工不满情绪的膨胀,体现在工作上就是降低工作效率和创造力。把降本增效投射到员工之时,无疑是在自掘坟墓。
从研发制造层面来讲:按道理,企业的研发制造是推动发展的原动力,企业有没有长远发展的前景,就是要看企业的研发上的投入,能不能有创新的成果。但很多企业在降本增效做到现在,在其他方面已经做到极致情况下,把降本的眼睛盯到了研发制造上。
可以看到,一些家电企业研发费用不是在逐年增长,而是有萎缩的趋势。殊不知,在科技发展到互联网AI时代,产品和技术创新的周期大大缩短,没有创新企业可能随时会被市场所抛弃。可以说,产品和技术创新是企业安身立命的基石。恶性降本,特别是把降本伸向研发制造,无疑是在摧毁这一基石。
再从经营管理层面说: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言:“企业的唯一目的,就是创造顾客。”在追求降本的过程中,一些企业不惜牺牲客户价值来换取短期的利益。他们可能削减产品质量、减少服务内容、提高价格等,这些看似能降本的市场管理行为,无疑是在损害客户的利益和体验。
然而,客户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没有客户的支持和信任,企业终将难以维系。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向上游供应链挤压成本,向下游索取资源降低成本,看似在向管理要效益,实际上是损坏产业链,得到的是短暂的效益提升,牺牲的却是企业的长期价值。
现在流行的各种降本增效,归纳起来无非是恶性降本、无效降本、损伤降本这三种类型:
一是恶性降本。对生产型企业来说,像在研发、制造上降本,那就是动了企业的根本。比如说,生产中为了降本增效减少用料或选便宜材料,看起来是成本降低了,但产品的品质也随之下降。把这种增效称之为恶性降本一点都不为过。
二是无效降本。就是上述所说的在人力资源上的减少成本,如取消员工福利、延长加班时间、减少假期等,看似能够立即降低成本的措施,其实会伤害员工利益和福祉,引发员工的反感情绪,无疑是在饮鸩止渴、得不偿失。
三是损伤降本。把降本增效目光瞄向产业链上下游时,看似一种能力。如有些企业领导所说,我们是依靠在产业链的地位,可以做到无本经营。实际上,产业链应该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要知道,产业链的崩溃会连带企业一起崩溃。
事实上,当降本增效成为一种盲目追求,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企业会在短缺内有个业绩的提升,也会在投资人面前得到赞赏,但这是为了短期的利益而牺牲长期发展的短视行为,为长期主义者所不齿。
值得注意的是,从家电上市公司情况看,降本增效确实颇有成效。从一些上市公司的年报可以看出,这几年受困行业进入存量市场,销售增长已遇到天花板增长仅为个位数,但在降本措施的实施下,毛利率却在稳步增长。销售额不增长而毛利率在增长,这说明了什么?有没有极致追求“降本增效”的问题?
家电魂以为,把握“度”极为重要。当下极致的“降本增效”,说好听了是为股东们的投资利益做出最大回报,说难听点就是典型的资本家思维,受资本绑架下的无可奈何。如果降本增效最终是以牺牲产品品质为代价,这样的降本增效不要也罢。
行业资深专业人士也认为,降本增效应用不当,或者当成“灵丹妙药”,极致应用迟早会得到规律的反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