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等口渴才喝水!
近日,烈日炙烤大地。我市各医院陆续收治中暑患者,其中大部分是轻症患者,也有部分重症患者。
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近期中暑患者接诊量明显增加。“近日急诊科几乎每天都接诊中暑患者。”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负责人、副主任医师林月雄提醒,高温天一定要注意防暑防病。
高温还可能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7月1日,一名80岁务农老人在户外连续高温劳作半天后突然晕倒,醒来后他感觉全身酸痛、头晕不适,尿少且呈浓茶色。
被家人送到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后,医生检查发现老人肌酶明显升高,肾功能受损。经初步治疗,老人依然存在无尿等症状,医生紧急将老人送进重症监护室进行持续肾替代治疗。目前老人仍在进一步治疗中。
林月雄介绍,中暑主要发生在高温、高湿、无风或强热辐射的环境中,尤其是当人体长时间暴露于此类环境且未能及时散热或补充水分时,体温调节失衡,导致体温快速升高,从而引发中暑。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等体温调节能力较弱的人群,在普通高温环境(如未开空调的家中)也可能中暑。”林月雄说,高温不仅易引发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及致命性热射病),还可能诱发心脑血管意外,“高温下人体水分流失加剧,血液黏稠度升高,血压波动增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风险骤增。”此外,空调使用不当导致的“空调病”患者也显著增加,表现为头痛、鼻塞、关节痛甚至面瘫。
高温作业每小时补充500毫升以上水分
林月雄提醒,要注意科学防暑。
主动补水补盐。“不要等口渴才喝水!”林月雄强调,户外活动或高温作业时,每小时需补充500毫升以上水分。他推荐饮用淡盐水(每升水加1~2克盐)、运动饮料或自制绿豆汤,避免一次性大量饮用冰水。
物理防晒避高温。宽边遮阳帽、透气浅色长袖衫是户外工作者的“标配”。上午10时至下午4时高温时段尽量减少露天作业,建议需要高温作业的企业实行轮休制度,每工作1小时休息15分钟。
饮食睡眠双保障。饮食宜清淡,多摄入富含钾、钙的果蔬(如香蕉、菠菜),避免高脂饮食加重身体负担。林月雄特别提醒:“睡眠不足会降低耐热力,成年人每天需保证7小时睡眠,青少年儿童睡眠时长建议9小时以上。”
特殊人群需重点防护。“婴幼儿体温调节能力弱,老人对高温反应迟钝,这两类人群更需警惕。”林月雄建议,慢性病患者高温天要密切监测血压血糖。
牢记户外运动工作“三忌”
对于运动爱好者或户外工作者,林月雄结合近期接诊案例提醒:忌“硬扛”,运动或高温作业时出现心慌气短必须立即停止;忌“盲干”,避开高温时段,循序渐进增加运动或工作强度;忌“缺水”,运动或户外工作时往往出汗多,一定要及时补充水分,避免缺水。
炎热天气使用空调概率高,林月雄提醒,要注意科学使用空调。注意温差,空调温度设置在26~27℃为宜,睡眠时可调高1~2℃;建议室内外温差最好不超过7℃。通风防直吹,定时开窗换气,或者最好把窗户开条小缝通风;避免冷风直吹头颈肩膝。清洁要定期,滤网每月清洗1次,减少病原微生物滋生。保暖护重点,老人、女性及儿童在空调房内需覆盖腰腹关节。
识别中暑早干预
如有中暑或先兆症状,如何科学处理和急救?
林月雄说,出现头痛、恶心、皮肤发红、体温升高、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肌肉痉挛或无力等中暑症状时,立即将患者撤离高温环境。除去身上过多或汗湿的衣服,在阴凉、安静、通风处休息,同时多饮温水或淡盐水,进行现场降温处理。
轻症中暑多数都能缓解,对于体温升高者,则需在双侧腋窝、腹股沟冰敷,进行物理降温;出现神志改变、虚脱、高热、肌肉痉挛者,应考虑为重症中暑,在现场进行紧急初步处理后,应尽快寻求帮助,拨打120急救电话,将患者迅速转运至有救治条件的医院施行紧急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