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自来水行业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

慧聪净水网 2025-06-27 08:42 来源:中研网

自来水是指通过自来水处理厂净化、消毒后生产出来的符合相应标准的供人们生活、生产使用的水。生活用水主要通过水厂的取水泵站汲取江河湖泊及地下水,地表水,由自来水厂按照《国家生活饮用水相关卫生标准》,经过沉淀、消毒、过滤等工艺流程的处理,最后通过配水泵站输送到各个用户。

自来水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先导性行业,承担着为社会经济和居民生活提供水资源保障的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或缺的公共产品属性和社会服务功能,其程度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社会稳定和民生福祉。根据水利部数据,2024年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4%,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到65%。从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获悉,今年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将达96%,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69%。

中国自来水行业作为保障民生的基础性产业,伴随城市化进程加速与居民生活水平提升,经历了从传统供水模式向现代化管理体系的深刻变革。近年来,行业在规模化供水工程推进、水质安全监管强化、智慧水务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但同时也面临区域发展不均衡、管网老化、水资源短缺等结构性矛盾。随着“十四五”规划对城乡供水一体化的部署,以及“双碳”目标下绿色转型的迫切需求,行业正从粗放式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对水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将促使企业加大在水处理技术、水质监测和管理等方面的研发投入,提高供水的品质和安全性,满足市场对高品质饮用水的需求。

自来水行业现状分析

当前,中国自来水行业呈现多维度特征。在供给端,城市供水网络逐步完善,但农村地区仍存在设施覆盖率不足、水质不稳定等问题。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通过引入智能水表、管网监测系统等技术,显著提升了漏损控制与应急响应能力;而中西部及偏远农村则面临资金投入不足、运营维护滞后等挑战。在需求端,居民对高品质饮用水的需求日益增长,工业与农业用水结构的调整也对供水稳定性提出更高要求。

此外,行业竞争格局逐渐清晰,大型水务集团通过兼并重组扩大市场份额,而中小型供水企业则在细分领域(如分质供水、再生水利用)寻求差异化发展。

政策层面,水资源税改革、环保法规趋严倒逼企业加快技术升级与绿色转型,同时PPP模式的推广为社会资本参与农村供水建设开辟了新路径。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5-2030年中国自来水行业投资潜力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分析:

在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政策支持与技术革新成为破局核心。水资源税改革、环保法规趋严倒逼企业加快技术升级与绿色转型,同时PPP模式的推广为社会资本参与农村供水建设开辟了新路径。地方实践中,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深度应用,使实时水质监测、智能调度成为可能。与此同时,环保理念的深化促使行业探索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如污水再生用于工业冷却、景观绿化等场景,既缓解了水资源压力,又创造了新的市场空间。这些变革不仅优化了行业生态,更重塑了供水服务的价值链条,为未来增长注入持续动力。

自来水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技术赋能精细化运营。智慧水务将成为行业标配,5G、人工智能等技术将深度融入水质监测、管网运维、用户服务等环节。通过构建数字孪生系统,企业可实现供水全流程动态调控,提升应急处理能力与资源利用效率。例如,智能水表的普及将推动阶梯水价精准实施,促进居民节水意识提升。

区域市场整合加速。随着城乡供水一体化推进,跨区域水务集团通过并购重组扩大服务版图,打破传统行政壁垒。同时,农村供水市场将成为新增长极,社会资本与地方政府合作模式创新,推动小型水厂标准化改造与规模化运营。

绿色低碳转型深化。行业将加速淘汰高耗能工艺,推广膜处理、超滤等节能技术。再生水利用比例提升,形成“原水-供水-排水-回用”闭环体系。此外,光伏供电泵站、雨水收集系统等低碳设施的应用,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服务模式多元化延伸。从单一供水向“供水+服务”转型,企业拓展二次供水设施运维、家庭水质净化等增值服务。针对高端需求,分质供水(如直饮水入户)市场潜力显现,推动行业价值链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

监管体系持续完善。水质安全监管趋严,从“结果管控”转向“过程控制”,企业需建立全流程质量追溯体系。同时,水价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合理反映水资源稀缺性与服务成本,平衡公益属性与企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自来水行业正站在转型升级的历史交汇点。面对人口增长、城市扩张与气候变化的多重压力,行业需以技术创新为引擎,以政策引导为支撑,构建安全、高效、可持续的现代水务体系。未来,随着智慧化改造深化与市场化改革推进,行业将突破传统边界,向资源循环利用、服务精准化、管理数字化方向全面跃升。然而,区域发展失衡、运营模式创新不足等问题仍需长期关注。唯有坚持民生导向与绿色发展并重,方能实现从“生存保障”到“品质生活”的跨越,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水支撑。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