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起中小电器工厂的新活法

慧聪净水网 2025-05-21 10:02 来源:家电圈作者:周简

今年起中小电器工厂的新活法

路总是有的,就看你怎么走!在家电圈看来,今年家电市场的洗牌,腰部企业的压力,远比尾部企业要大得多。也就是说,大有大的优势,小有小的灵活,中小工厂今年必须要寻找自己的“诺亚方舟”。

周简|撰写

接下来的家电市场竞争,中小企业的出路和活路,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今年以来,家电市场环境、竞争格局,都已经这样了,不用总去说困难和问题!家电圈认为,对于所有中小家电工厂来说,改变不了外部的环境,就只能改变自己的经营策略、发展思路和竞争手段。

过去的4个月,面对市场的变化和商业的竞争,很多中小规模的家电厂商,采取的策略和态度,却让人意外和不解。多位中小工厂的员工告诉家电圈:目前真的不知道怎么干、干什么。感觉老板一直在努力寻找出路,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思路也不清晰,大家就是观望和等待。

现阶段,众多中小厂商唯一确认的手段,就是“少折腾”,最大力度地降低成本和费用支出,熬过这一段可能相对“漫长的市场冬天”。上述工厂人士直言,现在不管做什么,最大的困惑就是:没啥用、没效果、空谈。

如此局面之下,中小工厂还要不要主动出击,寻找可能的出路?难道就是只能躺平一条路吗?很多工厂并不认同要去折腾,家电圈也认为,每个企业有自己的活法和态度,不能完全强求所有中小工厂都一个动作。只是尽可以去寻找一些机会和方向,拒绝观望和躺平。

路径一:强化内功抓管理。都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家电产业的低谷期和市场的动荡期,恰恰是相关企业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聚焦企业内部的管理团队、管理手段“提质增效”,以及部门之间的协同共创能力,还有企业经营全链路的效率拉通。

正如一些家电工厂所说,当前要少折腾,少花钱,向管理要效率,降成本降费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颗粒度”和市场竞争的“精准度”,多增加几件“冬衣”熬下去。

原因很简单,在今年以来的家电市场“拼价格”商业争夺中,所有中小工厂没有了价格溢价和增值的空间,更不具备粗放式管理和经营的手段,只能依靠“规模效用和精细化运营”换取生存的空间。

增加耐力和内功,从而谋求“以时间换空间”。这是一种出路和方向!

路径二:全员共创找新机会。家电工厂不管规模与实力的大小,都是一个团队、一个组织,甚至一个平台,所以大家“力出一孔”寻找企业的优势和机会,将是必然。

这种机会共创包括几个方面:企业负责人,与各个部门负责人的社会化人脉、人情和社会关系的拓展;企业的上下游产业链合作伙伴,包括供应商与经销商的社会化机会的寻找;以及企业在当地与地方政府资源和人脉的拉通等。

企业是老板的,也是全体员工的,在当前以及未来可能充满更多不确定性的通道中,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方,都应该要共同寻找:深耕当地市场,洞察市场差异化的细分机会;深耕细分市场,寻找大企业们容易忽视忽略的机会;深耕人情和人脉市场,将社会资源变现。

这种寻找开始可能会比较盲目、无序,但是只要持续坚持,并配套相关的奖励和回报制度,充分鼓励员工、商家或部门团队,共同去寻找。不管是细分市场的机会,还是代工贴牌的可能,都要去探索和寻找。

当老板和员工的利益和方向一致,唯一需要的就是时间的积累和投入。

路径三:经营变革稳步推动。对于中小工厂来说,制造是根基更是能力,聚焦制造能力向国内和海外市场持续输出有竞争力的家电产品,是主业和方向。由此,制造和商品共同构成了很多中小企业的生存底盘。围绕这一底盘,能否发展相关联的业务,或者推进相关能力对外进行复制和延伸。

聚焦制造,短期内中国家电产业的制造产能过剩是现象,是趋势,但是聚焦一些细分市场,或者说很多企业不愿意做的产品,进行制造能力的外延,应该是有机会的;同时,将国内的制造能力外溢,去东南亚,或者周边有资源优势的地区,进行制造能力、制造团队,甚至是制造设备的输出,也是可以探索的。

不能总盯着市场上同行的产品价格,还要多关注用户和客户的实际需求。从用户和客户的角度,寻找一些企业有能力,市场有需求的差异化产品和品类,甚至包括从家用向商业、工业领域的产品经营转型。真正将经营能力和企业平台资源外溢和外扩。

路肯定是有的,机会也是存在的,需要各个家电工厂们,通过“一双慧眼和勤劳的双手”去寻找和探索!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