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电器行业的终局之问:低价是手段还是毒药?
2025年的家电市场竞争悄然变轨:当价格战从“常规手段”演变为“生存门槛”,所有厂商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低价厮杀的终局,究竟是单纯的市场销量、出货规模争夺,还是企业综合实力的全方位考验,最终上演一轮深度洗牌?
家电圈认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本质是一场所有厂商关于 “活路与出路” 的战略决战,拼的不仅是价格,更是企业和商家的系统能力与生存智慧。
低价竞争本质:被误读的 “实力秀”
当前家电行业的 “拼低价” 早已超越产品价格本身,演变为一场涵盖“产品力、品牌力 、渠道力、 运营力” 的四维博弈 :
产品力不是 “低价” 而是 “差异化”:小米家电业务的市场快速突破表明,低价不等于低端。其百元级小家电通过 “极简设计和智能互联” 形成差异化,其代工厂的空调价格卖得比小米空调还便宜却仍然面临卖不动,这些现象表明:部分家电企业盲目模仿却忽视用户思维和需求的洞察,以及相关差异化功能卖点和营销推广的迭代,陷入 “低价低质” 陷阱。数据显示,2024年家电产品的故障率、用户投诉率同比增长,但老用户复购率出现下降。
品牌力决定“价格锚点”:卡萨帝万元级冰箱仍能保持稳定的市场增速,证明高端市场需求存在。低价策略的本质是 “品牌定位重构”: 美的通过COLMO和东芝双品牌向上突破,同时以华凌品牌下沉覆盖年轻群体,形成 “高低搭配” 的品牌矩阵,而非单一低价厮杀。
渠道力考验 “毛细血管渗透”:格力电器依托 3 万家线下门店的 “密集渠道”,在县域市场实现 “次日达” 甚至当日达的营销服务体验,而纯线上品牌在线下市场渗透率不足,面对电商渠道霸权缺少反制手段。拼低价的前提是渠道网络能支撑 “全场景触达”,否则低价产品只会沦为线上刷单的工具。
运营力决胜“成本管控”:近年来美的、海尔、方太、老板等企业,通过全链路的数字化提质增效,实现了订单响应速度、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稳步提升,但整机成本和能源消耗快速降低,使企业在市场同等价位下仍能保持更高的净利润率。反观中小企业,缺乏规模效应与技术沉淀,低价策略只会“越卖越亏”。
价格战背后的行业变局:深度淘汰赛来了
家电圈梳理公开市场数据显示:2024年家电行业TOP5企业的市占率逆势提升,但尾部30%厂商销量同比2位数下滑。这表明:低价竞争本质是头部企业发起的 “市场洗牌运动”,三大趋势已不可逆转。
“30%淘汰率”的生死线。参考欧美日韩等国家电行业经验,当市场增速低于5%时,年淘汰率将稳定在 25%-30%。2025年一季度中国家电行业的市场增速仅 2.1%,预计至 2026 年,中小品牌、区域经销商的退出比例将超过 35%,存活者必须具备 “单品类 TOP5” 或 “区域市场 TOP3” 的实力。
“游击战” 到 “持久战” 的战略转型。传统的低价促销(如 618 特价机)属于短期游击战,而当前头部家电企业正通过“供应链垂直整合、用户生命周期运营” 构建持久战能力,本质是通过综合实力的打通实现 “低价≠低利”。
“冬眠策略” 的生存智慧”。对于非头部企业,盲目跟进价格战等同于“自杀”。这2年在彩电市场上,不少企业就放弃了低价格拼杀,转向通过为头部企业、外资企业提供专业的OEM代工业务,积蓄发展实力;同样,今年以来在空调市场上,不少企业就放弃了自有品牌的市场内卷式竞争,向海外市场寻找订单和业务,规避无底线的低价内卷与恶斗。
破局之道:低价之外的 “生存三维度”
在家电圈看来,真正的市场竞争从来不是 “价格单一维度” 的较量,而是以下能力的综合构建:
技术深水区的突破:老板电器投入5%营收持续用于AI烹饪技术研发,其数字厨电产品年增长超过5倍,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证明在低价红海之外,技术创新仍能开辟高附加值市场。
用户运营的价值重构:海尔“三翼鸟”场景方案客单价普遍超过2万元,大单更有突破50万、80万元,通过 “家电、家居、定制服务” 的生态模式,将用户从 “一次性交易” 转化为 “终身价值客户”,这种 “用户资产运营” 能力,才是低价竞争的终极替代方案。
全球化的风险对冲:2024年海信海外营收占比提升至46.5%,在欧洲市场通过本地化研发(如针对北欧设计的节能冰箱)实现逆势增长。包括美的、海尔这几年来在海外市场通过“三位一体”本土化策略,实现的市场增长与自有品牌突破,同样外资家电同行感受到了巨大压力。对于中国家电企业而言,无惧国内低价厮杀与探索海外价值增长的双轨模式,正在成为破局关键。
家电圈反思:低价是手段,不是目的
当头部企业高管说出 “我们从不打无准备的价格战” 时,揭示了行业真相:所有看似 “内卷式和自杀式” 的低价策略,背后都是精心计算的实力展示。对于中小厂商,与其抱怨 “低价内卷”,不如思考:
我的核心技术是否具备不可替代性?我的用户群体是否存在未被满足的隐性需求?我的供应链成本是否具备持续优化空间?
家电行业的终局,从来不属于 “价格追随者”,而是属于 “价值定义者”。当低价竞争倒逼企业向技术创新的深水区、用户运营的圈层化、全球化视野和能力的系统突围时,这场看似残酷的生存之战,终将成为中国家电产业升级的催化剂和新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