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管道直饮水行业市场供需分析及前景展望

慧聪净水网 2025-03-31 10:32 来源:中研网

随着居民健康意识的提升和消费升级,管道直饮水行业作为饮用水安全的重要解决方案,逐渐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行业以分质供水技术为核心,通过深度净化自来水并铺设独立管网,将符合直饮标准的水直接输送到家庭、商业及公共场所。在全球范围内,管道直饮水行业正蓬勃发展,成为保障民众饮水健康、提升生活品质的关键举措。

一、管道直饮水简述

管道直饮水是“管道优质直接饮用水”的简称,它通过分质供水的方式,对自来水进行深度净化处理,去除水中的有害物质,保留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然后通过独立循环式管网将净化后的水送到用户家中,供人们直接饮用。

管道直饮水的处理过程包括使用现代高科技生化与物化技术,去除水中的有机物、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确保水质的安全和健康。其特点包括健康、卫生、安全和方便,用户只需打开水龙头即可获得直接饮用的水。

管道直饮水的处理工艺有多种,包括微滤、超滤、纳滤等净化处理工艺,制成的水质必须符合《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要求。此外,管道直饮水还可以通过反渗透、蒸馏等净化除盐工艺制成,其水质必须符合《生活饮用水水质处理器卫生安全与功能评价规范——反渗透处理装置》的要求。

二、管道直饮水行业市场供需分析

1、供给端:技术与产能双驱动

供给能力持续增长:近年来,行业供给能力从2017年的5955万吨/年跃升至2023年的超1亿吨/年,日均处理量突破30万吨。供给端的扩张得益于水处理设备(如膜组件、紫外线消毒系统)的技术迭代,以及安吉尔、沁园等头部企业的规模化生产。

区域分布不均:华东、华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占据市场主导,合计份额超50%,而中西部及北方地区因消费能力与基建滞后,覆盖率不足10%。一线城市如深圳、上海通过政策引导率先实现公共区域直饮水覆盖,但下沉市场仍需突破。

产业链协同升级:上游设备制造商加速国产替代,降低核心部件(如反渗透膜)成本;中游运营商通过“智慧水务”平台实现水质实时监测与管网运维优化,提升服务效率。

2、需求端:多元化场景驱动增长

消费升级需求:家庭场景中,直饮水因便捷性和经济性(成本仅为桶装水的1/5)成为新装住宅的标配;商业场景中,写字楼、学校、医院对安全饮水的刚性需求推动B端市场快速增长。

政策与环保双轮驱动:国家“健康中国”战略将直饮水纳入民生工程,多地政府通过补贴鼓励老旧小区改造;环保政策限制瓶装水使用,进一步倒逼公共场所采用管道直饮水。

用户结构分化:高收入群体对水质要求严苛,推动高端定制化服务(如矿物质保留技术);而三四线城市则更关注性价比,催生区域性中小品牌竞争。

三、管道直饮水行业前景展望

短期展望(2024-2026):行业将维持10%-12%的年复合增长率,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00亿元。重点城市公共直饮水覆盖率将提升至30%以上,而家用市场通过“精装房配套”模式加速渗透。技术层面,纳滤技术因兼顾安全性与矿物质保留,或成主流选择;商业模式上,订阅制服务(按需付费)可能颠覆传统买断模式。

长期趋势(2030远景):随着城镇化率提升和智慧城市基建完善,管道直饮水或成为城市“第五大管网”(仅次于水、电、气、暖)。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头部企业通过并购整合区域品牌,形成全国性服务网络。与此同时,海水淡化与直饮水系统的结合可能拓展沿海缺水地区的市场空间。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5-2030年管道直饮水行业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前景分析预测报告》分析:

尽管行业前景广阔,但当前仍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区域发展失衡导致市场割裂,欠发达地区因基建投入高、回报周期长而难以吸引资本;另一方面,技术标准尚未完全统一,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采用低效过滤工艺,引发水质争议。此外,用户教育不足导致部分消费者对直饮水的认知仍停留在“可有可无”阶段。

然而,这些挑战亦暗藏机遇。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如物联网水质监测)可提升运维效率,降低长期成本;环保趋势推动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例如采用可再生能源驱动的净水设备。同时,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如“城市更新”行动)为老旧小区改造提供增量市场。未来,行业竞争将从单一设备销售转向“设备+服务+数据”的全链条解决方案,企业需在技术研发与用户运营两端构筑壁垒。

管道直饮水行业正处于从“可选消费”向“民生必需”转型的关键期。政策支持、技术革新与消费升级构成核心驱动力,但区域失衡、标准缺失等问题仍需政企协同破解。未来,企业需聚焦差异化竞争(如健康数据管理、定制化水质),政府需强化标准制定与基建投入,共同推动行业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升级。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