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开门红“战报”出炉 电器在各零售平台表现如何?
随着10月21日晚8时天猫“双11”第一波预售开始支付尾款,随后天猫发布双11首轮战报,至此,多家零售平台双11开门红战报皆已出炉,家电品类在其中表现如何?
根据天猫平台数据,双11现货开售四小时,174个品牌成交破亿,超12000个品牌成交增速超100%,近6000个品牌增速超500%。家电家居方面,因以旧换新补贴新增小家电、智能家居等90余个品类可叠加天猫双11优惠,带动相关品类大涨。双11开售首小时,海尔、美的、小天鹅、戴森、科沃斯等近20个家电家居品牌快速破亿,开售4小时,如觅光等美健个护电器品牌首次进入“亿元俱乐部”。同时涌现出厨房冰箱、扫地机器人、智能门锁、洗地机、咖啡机等25个成交破亿的趋势新品类。
未引入预售环节,直接10月14日晚8点现货开售的京东平台,其开门红数据中并未提到家电品类具体成交数据,不过如天猫平台一般,京东双11大促也多番强调平台优惠叠加以旧换新消费政策,并打出“双11上京东买家电、电脑可享政府补贴八折优惠,单品至高立减2000元”。作为早一批落实“国补”的零售平台,在双11启动前的一段时间(8月26-9月21日),以旧换新已助力京东平台冰箱、洗衣机、电视、空调等家电产品的销售额分别实现128.8%、86.3%、130.6%、240.5%的同比增长。
苏宁易购于10月16日启动双11大促,在全面承接政府以旧换新20%补贴的基础上,苏宁联合各家电品牌加大资源投入,打出“国补、厂补、苏宁补”,整体优惠低至5折的促销优惠。同时联合海尔、美的、海信、松下、老板、万和等百大品牌全面推出超10000款新品,加大产品供给。如苏宁零售云联合万和在10月10日提前开启双11大促,在以旧换新热潮带动下,“金秋焕新 万宁相约”活动销售爆发,带动万和销售增长280%。
相比去年,各电商平台今年双11大促活动起始点均提前了6到10天,拼多多、抖音更是早在10月8日就提前开始了自己平台的双11。根据抖音电商的抢先期(10月8日-17日)战报,抖音商场成交额同比去年双11增长93%、订单量增长72%,累计有52个品牌成交额破亿元;大盘高速增长之外,抢先期内各垂类品类也集中爆发,家居家电便是交易额最高的三个垂直品类之一。拼多多双11期间将“百亿加倍补”升级为“超级加倍补”,对家电、手机数码等头部品牌全类目单品进行超级加补,只目前暂未对外发布具体销售数据。
于10月19日启动“双11”购物节的快手电商,其家电品类同样热销,开售当天,快手电商首日GMV破历史峰值,同比去年增长94%,如美的法式无霜冰箱、小天鹅洗烘滚筒洗衣机成为快手电商泛货架热销商品。快手方面表示,在19日0时至20日17时期间,用户参与以旧换新补贴领券数超130万张,补贴首日GMV较今年“6·18”增长670%。TCL、海信、欧派等品牌在以旧换新补贴助力下,GMV实现大幅增长,其中TCL同比增长44倍,海信同比增长12倍,欧派同比增长超100倍。另有美团闪购方面虽尚未公布双11具体促销规划,但在10月15日召开的美团即时零售产业大会上,美团闪购发布了闪电仓“繁星计划”,该计划预计,在现有超过3万个美团闪电仓(含数码家电)基础上,到2027年将建成10万仓,规模达2000亿元,其中数码家电是重要组成部分。
自8月底以来,各地积极落实家电以旧换新政府补贴,显著拉动终端需求。据奥维云网数据统计,8月政策未全面铺开时,家电线下零售额多为负增长;9月起,销售明显提振,实现两位数正增长。随着政策宣传加强及国庆黄金周到来,10月前两周家电线下销售爆发式增长。截至10月15日,根据商务部数据,全国已有2066.7万名消费者中请补贴名额,已有1013.4万名消费者购买8大类家电产品1462.4 万台,已享受中央补贴131.7亿元,带动销售金额690.9亿元。
回顾去年双11各零售平台表现,家电是平台大促活动销售金额最大的品类(根据星图数据,2023双11期间,综合电商、直播电商平台累积销售额为11386亿元,其中家电品类销售共计1526亿元,总销售额排名第一)。今年双11由于大促时长较以往拉长,且各大电商平台均支持国家家电以旧换新补贴和平台优惠叠加使用,预计将推动家电销售金额大幅增长,为四季度家电市场带来翘尾效应。
不过,也有部分线下规模较小的区域性家电经销商向中国家电网反映,因国补优惠受区域限制,导致部分省份有的优惠其他省份享受不到,加之平台本身因条件限制无法参与进“国补”,反而在这个双11家电销售不如以往。“以前一天20单,现在一天不到5单,今年(其他平台)的补助那么厉害,我们根本卖不动,双十一也是休息,明年基本上睡觉”,某北方区域家电经销商无奈称,双11大促+以旧换新政策下,消费者买家电更实惠了,企业销路打开了,刺激了消费,但很多小老板也被优胜劣汰掉了。可见,在电商大促与政策优惠的双重夹击下,家电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中小商家生存空间日益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