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部: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村供水现代化
饮水工程作为保障农民生命健康的重要工程,国家早在2006年就开始普及乡村的集中供水问题,解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让大家喝上更安全放心的饮用水。
为加快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和水平,水利部近日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指出,要深刻认识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是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建立健全从水源到水龙头的全链条全过程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力争通过3至5年时间,初步形成体系布局完善、设施集约安全、管护规范专业、服务优质高效的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格局。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以及城乡供水一体化、规模化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明显提升,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和改造水平全面提升,24小时供水工程比例、计量收费工程比例大幅提升,直饮水窖水、水柜水人口数量显著减少,农村供水水质总体达到当地县城供水水质水平,农村供水工程全面实现县域统管,供水保障程度和抗风险能力明显提升,长效管护体制机制逐步确立。到2035年,农村供水工程体系、良性运行的管护机制进一步完善,基本实现农村供水现代化。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7年中国农村自来水行业市场供需调查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显示:
农村饮用水就是供农村人口日常生活,如餐饮、洗漱、洗衣、洗车、浇花和饲养牲畜的水。农村人口数量众多,村落多,对于村镇集中地区,饮用水工程多为集中构建的大型供水设施。
已建成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后管理一般由受益乡镇、水利所或村街进行管理,收取的水费也只是当年的运行成本费用,没有计提设备维修、折旧等费用,设备出了问题,没有维修资金,将会导致工程无法正常运行。特别是近年安装的供水设施,里面有一些精密设备,缺乏专业维修人员,一旦损坏维修困难。
我国国情水情复杂,区域差异性大,全国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总体仍处于初级阶段,部分农村地区还存在水源不稳定和水量水质保障水平不高等问题。我国供水工程建设空间巨大,尤其是广大中西部农村地区。
十三五期间,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资金2093亿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296.06亿元,提升了2.7亿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全面解决了1710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和1095万人饮水型氟超标和苦咸水问题。
2022年全年,我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0893亿元,比2021年增长43.8%,历史性地迈上万亿元台阶。一批重大战略性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18169处农村供水工程完工,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7%,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到56%。
农村自来水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根据联合国发布的《2023年联合国世界水发展报告》,目前,全球还有20亿人没有安全饮用水。中国以占全球6%的淡水资源,保障了全球近20%的人口用水。特别是在广大农村,目前,我国已有8.7亿农村人口用上安全有保障的饮用水。
水利部发布,2023年1月—8月,全国已落实农村供水工程投资988.8亿元,完成建设投资736.5亿元,提升3825万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截至目前,全国共建成农村供水工程678万处,可服务人口8.7亿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接近88%,城乡一体化、规模化供水工程1.7万处,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到57%。
随着人口变迁,供水布局需调整。农村供水村庄和人口数量总体呈下降和集聚趋势,农村小型、分散供水工程数量将大幅度减少,农村供水集中率和规模化程度将进一步得到提升。农村供水发展也应统筹考虑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实际用水需求、资源禀赋等因素,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农村供水保障工作。
在产业兴旺背景下,农村一二三产业实现多元化融合发展。不论是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业、养生养老的康养产业、采摘钓鱼等休闲农业,还是打造乡村或民宿旅游业,都对农村供水的水量、水质、用水持续方便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业的发展,倒逼农村供水加快提升步伐,缩短城乡供水工程服务差距,不断提高供水质量与服务水平。
随着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考虑到村庄调整、人口集聚、产业发展、村民用水习惯等因素变化,在“十四五”期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仍需要持续实施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和改造,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