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怎么了?最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为什么会重视消毒副产物?
消毒——是饮用水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是用于保证饮用水的生物安全性的控制性技术方法。氯消毒技术自20世纪被运用于水处理以来,水媒传播的疾病大大减少。
不过在消毒过程中,消毒剂会不断发生反应和转化,带来一些衍生水质问题,这一现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图源/网络)
01、毒副产物的产生与危害
使用氯消毒后,消毒剂会在水中不断发生变化,造成更多的水质问题。氯消毒剂在水中会以多种形态存在,形成一氯胺、二氯胺和三氯胺,甚至在一定条件下,也会生成少量三氯胺。水中的有机物与氯消毒剂反应,就会产生消毒副产物。
这些消毒副产物,一般都有着“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危害,会给人体健康带来巨大风险。
常见的消毒副产物有三氯甲烷、卤乙酸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检测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浓度更低毒性更强的新兴消毒副产物被发现。
发展历程
1974
美国人发现用Cl2消毒不仅可以引起嗅觉和味觉上的反应,还可以产生三氯甲烷
1976
美国环保署调查发现总三氯甲烷(TTHMs)存在于氯消毒后的饮用水中
1983
Christman等发现卤乙酸(HAAs)普遍存在于氯化消毒后的饮用水中
1983
发现臭氧消毒副产物溴酸盐
1989
发现消毒副产物卤代呋喃酮
1990
发现消毒副产物卤乙腈(HANs)
1997
2000
先后发现卤代硝基甲烷消毒副产物
1998
发现消毒副产物亚硝基二甲胺
2000
发现二氧化氯消毒副产物
2002
发现卤乙酰胺(HAcAms)消毒副产物
2006
前后发现UV消毒副产物
02、新标准对消毒副产物愈加重视
随着越来越多的消毒副产物发现的,饮用水标准也进行了修改。我国高度关注饮用水消毒副产物。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1985》中,与消毒相关的标准仅有4项,而到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这一数据已经飙升至25项。
在3月15日最新发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2》标准中,消毒相关控制指标则增加到26项;同时将游离氯出厂水中余量限值从4mg/L调整为2mg/L。
还将在检测中出现率较高的一氯二溴甲烷、二氯一溴甲烷、三溴甲烷、三卤甲烷、二氯乙酸、三氯乙酸6项消毒副产物指标,从非常规指标变成了常规指标。
(图源/网络)
我们都知道,为了保证末端微生物含量符合标准,要求水在末端必须保持一定的余氯,现有研究发现,余氯浓度低于5mg/L时,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同时,因为会有消毒副产物的产生,在保证消毒效果的同时,也要控制消毒副产物的产量。所以新水标中,余氯浓度被降低至2mg/L。
而消毒副产物,从非常规指标调整为了常规指标,也可见新标准对消毒副产物的重视。曾经作为非常规指标,大家可能都会认为自己比较常规,而不去对非常规指标进行检测,如今改为常规指标,成为了各地的必测项目。
03、不同消毒剂对消毒副产物的影响
不同的消毒剂也会对消毒副产物的产生造成影响。目前我们自来水厂普遍采用液氯进行消毒,从现有数据来看,液氯产生的消毒副产物风险大于新型的次氯酸钠消毒剂和二氧化氯消毒剂。
现在,部分大城市已经开始使用次氯酸钠消毒剂对自来水进行消毒,不过由于成本原因,并没有得到快速推广,相信未来随着时代的进步,会逐步推广开来。
(图源/网络)
普通人对于消毒副产物也不必过于恐慌,常规的家用水质处理设备,都可以有效去除消毒副产物,而很多种类的消毒副产物,在常温状态下也并不会大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