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处理有多难?看看古人的环保战

慧聪净水网 2020-10-27 10:13 来源:快资讯

慧聪净水网前些时间垃圾分类处理登上了头条,很多人被垃圾折磨疯了,甚至还催生出了一个新职业-代扔垃圾。其实垃圾处理这个事,从古自今都是个大难题,毕竟人活着,就肯定会制造垃圾。今天咱就来聊聊古代是怎么处理垃圾的,看看古人有哪些关于垃圾处理的趣事儿。

垃圾处理有多难?看看古人的环保战

古代最常用的方法:填埋、焚烧

在上古时期人们没有固定的居住点,而是逐水草而居,哪里食物丰富就到哪里,这个地方的食物吃没了就迁徙到下一个地方。因此他们产生的垃圾就会随手丢掉,而这些垃圾都只是简单加工的东西,很容易被分解,对环境基本没有影响。

随着人类的发展,农业的兴起,人们不再依靠野果、猎物生存,而是开始定居在一处,以种田为生。此时产生的垃圾就不能随手丢了。古人开始把废弃的窖井、水井、或者一些天然形成的土坑当作垃圾收集点,等这些土坑快满的时候,用土把它填起来,相当于咱们现在的垃圾集中填埋。

在古代数量最多的垃圾应该属于秸秆了。现在都宣传“秸秆回田”,让秸秆直接在土地上回收利用,或者是用机器把秸秆粉碎做成猪饲料。可在过去没有这种技术,只能焚烧。焚烧过的秸秆灰可以被土地很快的作为肥料降解。

不过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的烟雾,污染环境。古人也考虑到了空气污染,专门对秸秆焚烧做了规定。中国第一部环保法,秦朝的《田律》里就规定“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就是说不到夏天,不准焚烧草木。

古人也知道垃圾再利用

垃圾并不是都要扔掉的,有很多垃圾都是可以再利用的。我们的祖先就想到了垃圾再利用的办法。最为典型的就是粪便的再利用。

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是古人却已经认识到,用粪便施肥对农作物很有好处。早在殷商时期,差不多距咱们现在有3000年左右的时候,人们就开始有意识的利用粪便给农田施肥。《氾胜之书》里就说了“汤有旱田,伊尹作为区田,教民粪种,负水浇稼”。汤就是商汤,是商朝的开国君主,伊尹是商朝的丞相,很有才干。他们就已经开始教导百姓使用粪便施肥。

而在外国也有垃圾再利用的例子。中世纪的法国巴黎,每天人们剩下的剩饭剩菜足够三十万头猪吃,巴黎人也真的就把猪当成了清洁工,允许猪在城市里随意散步,到处吞食扔在地上的食物。直到1131年,一头猪钻到了国王路易十六的儿子骑的马下面,马受了惊,王位继承人坠马身亡,猪清洁工就被解雇了,不能在路上乱跑了。

“收破烂”利用垃圾致富

唐朝人裴明礼,是河东人。裴明礼非常会料理生活,操持家业,他收购世间遗弃的物品,积攒到一定数量后再卖出去,这样,他积攒了万贯家财。

然后他用收破烂得到的钱,在金光门外买下一块荒芜不长庄稼、蔬菜的土地。这块土地尽是瓦砾,因此没有人购买,卖不上好价钱。裴明礼想了个办法,在这块地里竖立一根木杆,上面悬挂一筐,让人拣地里的石头瓦砾往筐里投掷,投中的人奖励他钱,吸引许多人都来投掷。上千个投掷的人,仅有一二个人投中,还没有等这些人投掷熟练,地里的瓦砾已经拣拾尽了。

然后裴明礼又将这块土地让人放羊。这样,地里又积满了羊粪。之后,裴明礼将事先拣拾搜聚的各种果核撒在这块地里,再用牛犁将它翻起来。一年以后,地里长出茂盛的杂果树苗。裴明礼,一车挨一车地载到集市上去卖,又赚到了许多万钱。

裴明礼又在这块土地上建造房屋,在院子的周围安置蜂箱养蜂贮蜜。地里全栽上蜀葵,蜜蜂采花酿蜜又传授花粉,蜀葵与蜂蜜都获得了丰收。

裴明礼头脑灵活,善于经营,利用垃圾起家,最终家财万贯。唐太宗贞观年间,裴明礼自古台主簿升任殿中御史,又转任兵部员外中书舍人,最后升任太常卿。

古人也重视环保,官方设立环卫工

古人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早在周代就意识到垃圾处理的问题,专门设立了官方的环保机构和工作人员。周朝时就设立了专管环境治理的官职“条狼氏”。据《周礼》记载,条狼氏是官名,主管清洁道路,驱避行人。顾炎武《日知录·街道》记载:“古之王者,於国中之道路则有条狼氏,涤除道上之狼扈,而使之洁清。”

在宋代,朝廷设立有专门的环保机构叫做“街道司”,这个机构有自己专门的工作人员,可以招募几百名“环卫工人”,每个环卫工人有“钱二千,青衫子一领”。他们的工作是维持城市街道的卫生、整修与日常秩序。

宋代除了官方环保机构,还有以收集垃圾为生的私人职业,被称之为“粪头、倾脚头”。古代农民肥田主要靠粪便,但是农村的粪便不够用,而在城市中的粪便很多,但是对于城里人来说这都是没有用的垃圾。于是就催生出了“粪头、倾脚头”这一职业。据《梦粱录》记载,“粪头、倾脚头”主要负责收集百姓倾倒的粪溺,然后再倒卖给农民,赚一些钱财。

改善环境的“新武器”——洒水车

古代虽然没有汽车,但是都是土路,天气干燥的话,灰尘很多,所以人们经常需要在路上洒水。据《后汉书·张让传》记载:“又作翻车渴乌,施於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

渴乌是用来吸水的管子;翻车是贮存河水的机车。这两种东西组合在一起就可以汲取河水储存起来,用来泼洒道路。有一点像我们现在的洒水车。

破坏环境要严惩

古代对于恶意破坏环境,随地扔垃圾的人做出了严厉的惩罚,这可不像现在只是批评教育或者罚点款。据《韩非子》里记载“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意思就是在商代有法律,凡是把灰倾倒在大街上的人要被砍掉手臂。这条法律如果适用于现代,估计路上没有多少手臂完整的人了。

秦国的商鞅对于乱丢垃圾也是零容忍,专门制定了法律。《汉书·五行志》记载“商君之法,弃灰于道者,黥。”黥是指在人脸上刺字的刑罚,在《水浒》中经常可以见到,宋江、林冲等人脸上都有刺字。比较好奇的是,扔垃圾被刺字,脸上要写什么内容呢?

到了唐朝,也有对乱丢垃圾处理的法律。《唐律疏议》里这么规定“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翻译过来就是,把垃圾倒在街道上的人,打六十大板;倒水的,不用处罚。城管如果对那些乱丢垃圾的行为放任不管,同罪。另外,针对长安、洛阳的环境卫生问题,唐玄宗还专门下发了《修整街衢坊市诏》,“京洛两都,是唯帝宅,街衢坊市,固须修整。比闻取穿掘,因作秽污阮堑,四方远近,何以瞻瞩?顷虽处分,仍或有违,宜令所司,申明前敕,更不得于街巷穿坑取土。”也就是说不准随便搞建设破坏城市形象,也不准随便倾倒建筑垃圾!

看到古代这些法令,爱随手丢垃圾的朋友是不是很庆幸生活在现代。

不注重环保的后果

《北史》里记载,隋文帝杨坚梦见长安城被水淹了,有个大臣庾季才就上书“汉营此城,经今将八百岁,水皆咸卤,不甚宜人。愿陛下协天人之心,为迁徙之计。”于是隋文帝就命人在长安城的东南方向另选了一块地盘,领着满城人“辞旧迎新”,乔迁大喜。

到了明清,由于玉米、红薯的引入,人口大爆发,产生的垃圾也越来越多,而政府却没有相应的垃圾处理措施,使得城市污浊不堪。

明代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记载“街道惟金陵最宽洁,其最秽者无如汴梁。雨后则中皆粪壤,泥溅腰腹,久晴则风起尘扬?,?颠面不识。若京师虽大不如南京,比之开封似稍胜之。”清代《燕京杂记》里记载“灶烬炉灰,瓷碎瓦屑,堆积如山,街道高于屋者至有丈余,人们则循级而下,如落坑谷。”

这种事的结果就是城市恶臭弥天,一下雨路上都没有落脚的地方。

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垃圾处理都是一场持久战。想一想在明清时代的城市生活,简直太煎熬了。因此垃圾分类一定要做起来,这样对咱自己才是最好的。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