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瓶装水中几乎都有微塑料 地球对人类最狠的报复开始了!
慧聪净水网台风“山竹”过后,人们看到自己身在的城市“大变样”。
变得一片狼藉。大量的塑料垃圾将楼房包围,甚至涌进了室内,曾经光鲜的城市一下成了塑料垃圾的海洋。
地球就是这么神奇,当初你随手扔掉的塑料垃圾,被“山竹”只用了一会工夫就全送了回来。
然而这还不是最狠的。小编今天就来讲讲,地球报复人类,竟然能把被随意扔掉的塑料垃圾直接送还到人的口中……
1、喝的是瓶装水,咽下的是塑料颗粒
随着人们更多地追求“纯净”的生活,碳酸饮料越来越不受欢迎,而瓶装水的销量则在不断增长。国际瓶装水协会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瓶装水已经超过碳酸饮料,成为销量最高的包装饮料种类。
就在此时,一项科学研究的结果却给瓶装水行业浇了一盆“冷水”:3月中旬,美国华盛顿的非营利性新闻机构OrbMedia和纽约州立大学弗里多尼亚分校的科学家对11个知名品牌的259瓶瓶装水进行了测试,发现几乎所有的瓶装水中都含有塑料微粒。
你以为自己在喝“纯净水”,实际上也咽下了不少塑料微粒。这项研究的结果在国际媒体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也引发了人们对瓶装水是否如看上去那样纯净、健康的担忧。
2、259瓶水引起的风波
“如果你想知道我喝什么水,我喝城市自来水。我用不锈钢的咖啡杯和水杯。”负责这项研究的纽约州立大学弗里多尼亚分校教授谢丽·梅森(SherriMason)在邮件回复中强调了自己对瓶装水的态度。
梅森长期进行塑料微粒的研究。她和其他实验者在9个国家的19个地点分别购买了259瓶瓶装水进行检测,结果显示,93%的瓶装水含有塑料微粒。每升水中,直径大于100微米(约与头发丝粗细相当)的颗粒数有10.4个,而更小的、可能是塑料成分的颗粒每升含有314个。其中常用于制作瓶盖的聚合物聚丙烯占这些较大颗粒的54%,其次是尼龙,用于瓶身制作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占6%。
实验者认为,以上数据表明,瓶装水中的塑料颗粒至少有一部分来自塑料瓶本身的工业制作过程,塑料可能会从瓶盖上剥离,或者人们在拧开瓶盖时,塑料掉入水中。
这不是梅森教授和OrbMedia的第一次合作,去年9月,OrbMedia和梅森团队就对自来水进行了相关测试。研究显示,城市自来水中也被检测出有塑料微粒,但每升水只有5.45个颗粒,是瓶装水的一半。自来水中塑料微粒主要是纤维,这说明自来水中和瓶装水中的微粒的来源不同。
这项检测报告的结果很快就被全球各大知名媒体报道,之所以有如此关注度,或许和实验选择的瓶装水品牌有关。被检测的11个瓶装水品牌都有较大的知名度,在世界范围内波及的消费者众多。其中包含5家全球领先品牌——纯水乐(Aquafina)、依云(Evian)、雀巢纯净生活(NestlePureLife)、达萨尼(Dasani)、圣佩莱格里诺(SanPellegrino)。6家全国性品牌包括印度尼西亚的Aqua、印度的Bisleri、墨西哥的Epura、德国的Gerolsteiner、巴西的Minalba,以及中国的娃哈哈。
虽然检测结果令人吃惊,但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塑料微粒对人体健康是否有危害。然而,由于该领域的研究甚少,目前还没有人能够给出确切的答案。世界卫生组织(WHO)在这项研究结果公布后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采访时表示,他们将对瓶装饮用水中塑料微粒可能造成的健康危害展开评估。
但这个检测报告引发了部分被点名的瓶装水品牌的质疑。雀巢公司应OrbMedia的要求重新测试了3个产地的6瓶水,其质检部门负责人表示,检测结果显示每升含有0~5个塑料微粒。该公司发言人认为,梅森的实验没有避免假阳性的关键步骤,他们也在邀请Orb对实验方法进行对比。
依云水背后的达能公司认为该实验测试方法不明确,不愿意对此发表评论。该公司补充说,其依云水的塑料瓶属于食品级包装。
德国品牌Gerolsteiner公司发言人强调,自己的瓶装水制造方法高于行业标准,但他们承认,塑料微粒无处不在,所以“微粒可能在装瓶过程中通过空气或包装材料进入到产品,因此不能完全排除”。
国际瓶装水协会从行业的角度回应说,对于OrbMedia的测试方法以及塑料微粒潜在的影响目前还没有科学上的共识,因此这个实验结果是对消费者“没必要的恐吓”。
他们还指出该报告中的措词问题。OrbMedia团队把直径在100微米以下的颗粒“合理推测为塑料”,实际上它们无法被识别,所以报告使用的是“可能为塑料的颗粒”。这在国际瓶装水协会看来,是“危言耸听和极不负责任的”。该协会说,目前瓶装水产品和所有食品和饮料一样,都受到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的严格监管,因此可以安全使用。FDA也从未颁布过关于食品和饮料中塑料微粒的任何规定。
3、反瓶装水运动
这不是瓶装水第一次受到审视,实际上,在国外它一直在争议中发展。在环保人士眼中,瓶装水就是公敌。
2007年,美国掀起反瓶装水运动,旧金山市市长加文·纽瑟姆(GavinNewsom)通过立法,禁止用公共资金为办公室购买瓶装水。纽约市花费70万美元发起广告活动,鼓励纽约客们喝自来水而非塑料瓶装水,甚至提出自来水是“饮用水中的香槟”——更好喝、更安全。2007年起,美国多个城市取消瓶装水销售合同,这项活动的参与者从政府扩散到学校、餐厅和企业老板等。
当然,发达国家这样做的底气来自于当地自来水的管理标准。瑞士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的一项报告显示,欧洲和美国的自来水管理标准比瓶装水行业的标准的还要多。比如,自来水必须在严格的制度下每天检查一次,而瓶装制造商只需在源头进行每月检测。对自来水的严格监管还有一个原因:和中国人的饮水方式不同,欧美国家的人们习惯于直接饮用自来水而不是烧开水喝。
反瓶装水运动中出名的还有“Tappening”和“StartALie”(开始说谎)这两个网站。前者专门提供说服人们喝自来水的各种道理,提供自来水安全的数据,销售环保水瓶;后者动员人们通过电子邮件向朋友发送“假广告”,内容例如“喝瓶装水是导致不安腿综合征的主要原因”“瓶装水:98%融化了极地冰帽,2%是北极熊的眼泪”等,通过幽默的方式引发人们对瓶装水的思考。
批评人士认为,从经济因素看,瓶装水有极大消耗。其一,制造塑料瓶需要大量石油。有人算了笔账,作为全球最大瓶装水消费国,美国一年制造29亿个塑料瓶,需要超过1700万桶石油,这些石油足以供应100万辆汽车跑一年。其二,瓶装水长途运输意味着消耗大量的燃料。其三,水也是成本之一,据报道,制造瓶装水的用水量实际上是瓶子最终容量的2倍。
2008年《卫报》在一篇名为《这只是水吗?错,瓶装水将成为环保战争的最新战场》的报道中提到,英国每年销售130亿瓶瓶装水,只有30亿瓶的瓶子被回收。没有回收的塑料瓶最终会污染海洋生物,另外,长途运输瓶装水也会产生大量温室效应。
美国反瓶装水的声音迄今没有停止,而且加拿大、冰岛、欧洲多国也都关注瓶装水带来的环境影响。但另一方面,瓶装水的销量却一路攀升。统计门户网站“Statista”显示,从2007年到2017年,全球瓶装水的销量由2120亿升增加到3910亿升,几乎翻了1倍。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瓶装水市场也在扩大,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从2012年至2016年,中国瓶装水零售量从255亿升上升至420亿升。但相比之下,国内对瓶装水问题进行的讨论却要少很多。
2013年4月,《京华时报》连发27天的报道,直指农夫山泉的水源地有问题,引发了舆论对瓶装水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关注。直至2014年年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颁布,国内市场包装饮用水终于有了统一的国家标准。
国内对于瓶装水的另一种担心,是消毒带来的二次产物污染。因为瓶装水特殊的臭氧消毒方式,可将水中的溴化物氧化成溴酸盐,而这个物质被WHO界定为2B级可疑致癌物。中国石油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万云洋认为,国内的担心仍然是基于水质本身,而很少关注到塑料和水之间的相互作用。
近两年有研究发现,各种包装材料(如塑料、防水涂料等)也会将新污染物质带入水中,例如,重金属锑、邻苯二甲酸酯类、多环芳烃类、苯乙烯等有毒物质就在瓶装水中时常检出,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4、多样化饮水时代
早在2008年,万云洋就曾对国内瓶装水做过实验,他当时就检测出了塑料微粒。“我以为只有国内会是这样,因为我国大量进口国外的二手塑料。”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最近他看到OrbMedia的报告时,第一反应就是震惊——瓶装水问题那么普遍,又会引起更多的人关注了。
万云洋查看文献资料发现,塑料微粒对人体的危害是显然的,比如经口毒性、皮炎、肢端溶骨症、呼吸道疾病和癌症等。WHO和FDA为何没有确切答案?万云洋解释说,“FDA和WHO的研究大多来自受资助的研究机构,这些机构的独立性和兴趣方向是受控制的。西方学者一直不缺少有关的研究,只不过要下一个严谨的科学结论非常难,而科学家一般不会就不太确定的东西下结论。”
万云洋的实验数据一直未曾公开发表。他考虑到,实验数据会得罪一帮业内老板,其中牵扯的利益方很多,作为研究者很难顶住压力。另一方面,很多人也不以为意。和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相比,瓶装水中塑料微粒造成的危害,需要经过长期的潜伏才会显现出来。
万云洋很少购买瓶装水,他能做的就是推动学校购置热水器,给学生提供开水。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田家宇也赞同喝自来水,他认为,人们需要通过饮水摄取一些必须的微量元素,比如矿物盐,但是纯净水使用深度过滤方法,把水中的物质包括盐都去掉了,长期饮用对身体不好。他认为,国内自来水的标准不低于欧美,按照中国人习惯,饮用烧开的热水完全没有问题。
广西师范大学法学系何粟在研究生论文《瓶装水带来的环境问题法律规制探究》中提到,很多人不选择自来水的原因是由于“瓶装水是因为便利而受人们喜爱,但在中国,更真实的一方面则是公共水质危机下的硬性需求,是人们对自来水不信任情况下做出的无奈选择。”广州、武汉、宜州等地都出现过因为当地水源被污染,引发市民抢购瓶装水的情况。
该文章提到,美国FDA要求自来水一个月接受上百次的检测,而我国目前的监测机制相对还有很大差距。《关于加强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工作的指导意见》都是一些大方向的指导,缺乏具体的操作性。
在中国,目前人们进入多样化的饮水时代,在饮水方式和水质上都有多种选择。第三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院环境卫生学教研室主任舒为群长期关注大众饮水安全,她在近期发表的《多元化饮用水时代背景下饮水与健康关系研究的思考》一文中提及,相关标准体系建设仍有很大空白。
据舒为群介绍,国家对于不论何种形式的饮用水,都要求遵循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不论何种形式的包装饮用水,都要求遵循GB19298-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但问题是,一方面无法满足多样化水质需求,另外,这些卫生标准多以不发生介水传染病和慢性中毒为目标,然而,新的化学污染物、新的病原体出现,也容易使人的健康受到危害。
万云洋总结道,当前人们饮水的一个怪圈是:自然水质变差,于是大家选择喝自来水;出现公共水质事件,自来水不可信任,人们又转向瓶装水;而瓶装水的问题是一个更隐蔽的问题,最后到底谁会在意?
延伸阅读:
吃塑料已成为我们的生活常态
1909年,美国人列奥·亨德里克·贝克兰发明了第一款塑料——酚醛树脂。到如今,我们的生活基本离不开塑料了。种植大棚蔬菜的大棚是塑料;叫外卖的餐具是塑料;穿的衣服中含的化纤是塑料;包剩菜、剩饭的保鲜膜是塑料……
人类每年要生产3.11亿吨塑料,每年有2.8亿吨塑料成为垃圾,其中69.2%通过原料回收可以被再次利用,但是剩下的30.8%,也就是0.86亿吨的塑料无法被回收利用。这些无法被回收的塑料垃圾,从被遗弃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进攻人体”的漫漫征程。
大块的塑料垃圾要侵入身体,首先要缩小。我们都知道塑料会老化、碎裂,廉价的洗脚盆用两年就会碎成渣。散落在地表、河流、海洋中的塑料垃圾在阳光作用下会氧化降解,碎成小片,再经过风蚀或海水冲刷的作用,最终会形成0.001至5毫米的塑料颗粒,这就是“次级微塑料”。
还有一种叫“初生微塑料”,顾名思义,初生微塑料就是被人类生产出来的时候就是小颗粒了。比如面部磨砂膏、具有美白效果的牙膏等。它为什么能把牙齿磨白了,全靠微塑料小颗粒在那磨呀磨啊。
大块塑料垃圾变成微塑料颗粒,这样塑料就从体积上具备了侵入人体的条件。
下一步就是在自然界中扩散了。
陆地环境中的微塑料主要来自污水。那些通过自来水冲入下水道的牙膏、化妆品等初生微塑料,还有洗衣服时掉落的纤维(一套衣服每次洗涤平均掉落1900根纤维)都以微塑颗粒的形式进入地下污水系统。地下污水中的污泥会被用作种庄稼的肥料,这使微塑料得以进入污染土壤,并通过风力、雨水冲刷等作用进入河流、海洋,一部分颗粒在重力作用下进入地下水系统。
这么看来,土壤、地下水、河流、海洋中都有微塑料了。那么人类发明塑料之后这100多年时间里,在自然界中究竟积累了多少微塑料呢。有一个数据可以管中窥豹:海洋中密度较大的微塑料会沉入海底,有研究显示目前海底沉积物总重量的3.3%都是微塑料。
由此不难想象,整个自然界中分布的微塑料数量之多。那么就像精子数量够多,就总有一个能进入卵子一样,微塑料颗粒够多,就总有一些会进入人体。
自然界中,包括原生动物、浮游动物、鱼类、龟类、鸟类、鲸类等超过220个物种都被发现会在饮食时摄入微塑料。有些鱼类在幼年时期会特别喜欢吞食塑料颗粒,比如鲈鱼,它在幼年时对微塑料的喜爱甚至超过它的食物——浮游生物,有饭不吃,光吃塑料。
2009年,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团队在北太平洋海域采集了27种共141个鱼类样本,结果在9.2%的样本胃内检测出微塑料。
研究发现17种陆地生态系统的鸟中有16种鸟的胃肠道中含有微塑料。
虽然大部分动物体内的微塑料会通过排泄排出体外,但是仍然有小部分会残存于肠道中,甚至其中一部分会通过肠道壁进入动物的其他器官。
当人类进食扇贝、鱼类、鸟类等食物时,就可能摄入这些微塑料。此外,由海水加工而成的海盐不可避免也含有微塑料。另外由于地下水、河水受到微塑料污染,所以自来水中也含有微塑料。
微塑料终于成功侵入人体,吃个饭喝个水都危机四伏。有研究显示,美国人每人每年会摄入5800个微塑料!
那么每天咽下这么多的塑料,究竟对人体有什么损害呢?目前微塑料对人体的伤害在科学界还没有定论,不过我们可以从它对其他动物身体健康的影响了解一二。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研究发现,在富含微塑料的环境中孵育出来的鱼类生长发育速度明显降低,且活跃程度也降低。
此外,在工业生产中为了使塑料具有一些特殊的物理性质(如弹性、刚性、紫外线稳定性、阻燃性、光泽等),会加入一些增塑剂。很多增塑剂具有毒性,大量摄入可能干扰人体内分泌,影响生殖发育。
另外微塑料颗粒对环境中的重金属、有机农药、多环芳烃、二噁英等有毒污染物有吸附作用。其中二噁英是毒性相当于氰化物130倍的剧毒物,多环芳烃是致癌化合物。《ScientificReports》刊登的论文《摄取塑料对鱼类肝脏的影响》一文指出,摄食吸附了化学污染物的微塑料后,鱼的肝脏会产生明显的病理性损伤。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者实验中发现部分鱼在接触微塑料后会在48小时以内死亡。
虽然人类文明不断进步,但究竟怎样的生活方式才是最科学的?这依然是一个需要深刻反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