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椰城:一座会“喝水”的城市
慧聪净水网“现在下大雨,积水消退得很快,不用再担心湿脚了。”7月1日,中山街道西门外社区居民符贵芳告诉记者,以前只要一下大雨,社区坑洼的路面上就会遍布积水,她和其他居民一样“深一脚浅一脚”迈进家门,鞋子和裤脚都是湿的。
根据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海口结合“渗、滞、蓄、净、用、排”等海绵城市功能要求,通过道路改造、积水点改造、排水道清淤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更多的雨水就地消纳,给市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透水道路:就地吸收消纳雨水
为补齐城市短板,海口在道路改造时推广透水铺装材料,新型材料本身的多孔隙特性,为其过滤净化雨水、存蓄滞留雨水、消纳周边雨水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相较于传统的密实路面,透水路面在遇到集中降水时,雨水能快速渗入地下,补给城市地下水资源。”市市政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海绵化道路改造,既能够增加本地水资源可用量,又能够减少雨水净化处理的措施,降低投资和运行费,为城市提供更多的替代水源。
“现在的白龙路路面平坦,而且下大雨时不会积水。”市民庄辉说,雨天时,他留意到路面上的水会沿着路缘石边的过水口,流入蓄水沟下渗储存,避免道路积水。据介绍,白龙路人行道改造采用“透水混凝土+透水砖”进行铺装,有利于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而海府路在改造时人行道树池石、绿化带建设标高与路面保持一致,遇到降水时,雨水可以汇入绿化带,对雨水进行消纳和吸收。
积水点:两年内将分批改造完成
“以前最怕下雨天接送孩子上学,逢雨必积水。”6月29日,山高小学一家长曾桂娥表示,以前送孩子上学前,都要先看一下当天的天气预报,如果预报说要下大雨,就让孩子穿水鞋上学,但现在不用这么麻烦了。
据悉,2017年5月,市市政管理局结合中心城区道路积水情况,对中心城区16条道路积水点进行改造。这16个积水点均为往年改造后剩下存在难度不易解决的硬骨头,需从雨污分流、泵站建设、排水分区优化、水系整治等系统层面综合施措才能加以解决。截至目前,16个积水点改造中的琼山大道积水点、滨涯路农垦中学积水点、永秀花园积水点等3个积水点均已基本改造完成,大大缓解了上述路段的积水问题。在2018年年底前计划实施完成和平南路六合大厦段积水点、勋亭路积水点、南海大道药谷段积水点、海钢大酒店积水点等4个积水点改造项目。按照部署,市中心城区16个积水点将在2年内分批实施完成。
公园建筑:透析净化污水促环保
“以前雨下得稍微大一点路面就积满水,现在雨一停几乎看不到大片的积水。”7月2日下午,市民刘慧香指着万绿园的路面说,“海绵化”改造之后,下雨再也不会影响他们逛公园。
曾经的万绿园内,部分道路因年代久远、铺设陈旧,多是混凝土道路和沥青道路,渗透雨水的能力差。去年开始,海口启动万绿园生态修复工程,对园区内沥青道路和水泥道路进行透水化改造,增强硬质区域的透水能力。同时,利用大面积的绿地空间构建“渗、滞、蓄、净、用、排”的海绵城市体系,通过核心大草坪区域和低洼地形成雨水花园收集雨水、续存渗透。所收集的雨水通过雨水花园排水口排入湖里或海里,净化后的雨水收集起来还能用于公园花草树木的喷灌,对雨洪进行资源化利用。
不光万绿园经过“海绵化”改造,凤翔湿地公园、美安科技城、五源河文体中心和海口市民游客中心在建设过程中也融入了“海绵”设计。“我们的墙体是用火山石铺设的,也具备一定的‘喝水’能力。”7月2日下午,海口市市民游客中心现场施工负责人张体华告诉记者,雨天时,雨水通过市政雨水管,被一个容量为440立方米的雨水蓄水池“喝”进肚子里储存起来,经净化设备过滤后,部分雨水又转移到雨水清水池中,然后通过泵组用于室外喷泉供水、露天停车场洗车及绿化带浇灌等,实现了雨水回收重复利用,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