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要建“水博物馆” 揭秘自来水的“前世今生”

慧聪净水网 2017-11-08 11:06 来源:东方今报

慧聪净水网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一座城市的发展之本。有了水,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才能“垂杨拂绿水”。但是,您是否了解我们的饮水历史、供水历程?您是否了解水经过多少百转千回才流进百姓家?您是否了解这股清泉从哪儿来又到哪儿去?

如今,一个好消息来了,郑州要打造一座“郑州水博物馆”,让人们了解郑州供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了解自来水的生产工艺和水质进步过程。□东方今报·猛犸新闻首席记者梁新慧/文袁晓强/图

水,给老郑州人带来太多辛酸的回忆

早在2000多年前,老子就给水以极高评价:水利万物而不争。这么美好的水,对于郑州市民来说,却带来了太多辛酸的记忆。

今年81岁的刘宪武,退休前是郑州自来水公司的高级工程师。这位跟水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人,提起水,情感的闸门顿开。1936年出生的刘宪武,是位老郑州,当年他就住在今天的西大街附近。在他的记忆里,幼年自己的双腿上长满了脓疮。“解放前,供水非常困难,每天早上,全家人用一盆水洗脸。尤其是冬天,几个月不洗脚、不洗澡,身上到处都是灰,卫生太差了,浑身生疮。”刘宪武回忆,解放前的郑州没有自来水,井水是市民赖以生存的唯一选项。当时,整个郑州多为浅层苦水井,仅有3眼相对较深的甜水井。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得挑着水桶,一桶一桶提上来,一担一担挑回家,藏在简陋的灶房。至于洗衣服,只能去家门口“一雨池塘水面平”的黄殿坑。

1948年,郑州有了真正的“供水”

1948年10月,郑州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供水”。

为解决市民饮水难题,郑州市在市区开凿40多眼甜水井,并组织70多名卖水夫成立郑州市推卖水业工会。当时很多吃的水还是苦水。“苦水井里的水就像海水一样,根本不能饮用。”刘宪武回忆,那时候的穷苦人家,在做汤面条时,往往会加入一点苦井水。1951年,郑州市为解决市民吃水难题,第一任市委书记谷景生和市长宋致和决定投资253.90万元,在郑州市老坟岗的惠芳里(现在的二七广场西边)开凿深井两眼,建成高31.50米、容水量150立方米的圆形水塔一座、150立方米和120立方米的地下式蓄水池两座,铺设供水管道12.58千米,设置公共给水站24个,日供水能力3000立方米,1954年元旦开始供水,这是郑州有史以来第一次实现集中供水。1953年11月28日,郑州市自来水公司成立。这座有3600年历史的古城,揭开了城市供水新的一页。

建柿园水厂,让水流入寻常百姓家

自来水公司成立后,面临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筹建水厂。按照相关布局,1954年,河南省会要由开封迁至郑州,这意味着郑州市建设快速发展、市区面积扩大、居住人口增长,对城市供水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郑州市政府筹划以贾鲁河为水源,选西郊的柿园村附近为厂址,筹建郑州历史上第一座水厂——柿园水厂,1954年开工建设。作为贾鲁河的取水口,两座苏式圆形取水泵房也先后建成。柿园水厂于1956年投产后,贾鲁河水进入柿园水厂,经净化后流入寻常百姓家。与此同时,市区的管网敷设工作也同步进行。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管网长度已达308千米。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贾鲁河水已不能满足郑州市区的用水需求,“引黄入郑”摆上议程。1971年,郑州市在贾鲁河河道上建了5级提灌站,从花园口西提灌站引黄河水入郑,经提灌站提升,倒流至柿园水厂进水口,“西流湖”也由此得名。从此,郑州市进入以黄河为主贾鲁河水为辅的供水时代。1972年,郑州市政府耗资800万元修建了引黄工程——邙山提灌站,日提水35万立方米,经24千米明渠注入“西流湖”,保障柿园水厂的原水供给。

在老泵房基础上,建设“郑州水博物馆”

使用49年的泵站是郑州历史最悠久的供水设施“活物”和遗迹作为郑州市的第一座水厂,柿园水厂哺育了郑州成长。此后郑州供水的发展,超乎想象。从最初的以贾鲁河水为水源,到水量更为充沛的黄河水,再到今天水质更为优良的丹江水,郑州供水人在历届政府的高度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帮助下,一直走在开山劈岭、溯源取水的道路上从未停歇。1975年建设白庙水厂,1994年建设石佛水厂,1998年建设东周水厂,2010年建设航空港区第一水厂。2011年,为迎接丹江水的到来,开建刘湾水厂。此后,罗垌水厂也开工建设。目前,郑州市已建成投用柿园水厂、白庙水厂、刘湾水厂、港区第一水厂、罗垌水厂、东周水厂和石佛水厂,基本实现了丹江水全覆盖,日供水能力从柿园水厂建成时的8万立方米提升至177万立方米。而目前的供水面积达580平方公里,管网长度增加到4048公里,服务自来水用户160多万户。如今的郑州城市供水水源有保障,水质更优良,服务更高效。目前,郑州市正在建设侯寨水厂,而在“十三五”期间,计划建设的还有桥南水厂、龙湖水厂、白沙水厂、须水水厂、九龙水厂、古荥水厂等6座水厂。到“十三五”末,城市供水能力提升到230万立方米/日,服务面积达到1000平方公里,服务人口达到800万人。柿园水厂投产已逾甲子,今天更是进入一个新时代。对于这座城市的市民来说,一部供水史,就是一部城市发展史。2001年,郑州市“民心工程”——邙山干渠明渠改管道工程开工,2003年通水。至此,黄河水通过管道直接进入柿园水厂,而使用了49年的两座取水泵房,退居“二线”。泵站的取水口、动力设备等设施一直处于“热备”状态,一旦出现丹江水、黄河水告急的紧急情况,也能为市区应急供水。如今,郑州自来水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决定在这两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取水泵房基础上,建设郑州水博物馆,将郑州历史上现存时间最长的供水设施“活物”保留下来。11月6日,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记者步入柿园水厂西侧的西流湖畔,两座始建于1954年的老泵房,一南一北,静静地耸立在这里。而在两座老泵房之间,还有一座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泵房,让它们“牵手”。也许是“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吧,两座二层的圆形泵房边,青草繁芜,枝丫勾连。轻轻推开泵房的小门,“值班重地、闲人免进”的白底蓝字提示牌,昭示着它曾有的过往。“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对于郑州供水人来说,莫不如此。老泵房未变,而供水人却一代代延续。这段辉煌曲折的历史,更应该让后人铭记。作为上世纪50年代的老建筑,不但是工业遗产的一部分,也是郑州市仅存苏式风格建筑之一,自来水公司已经向文物部门报备,准备申请其为文物保护单位。

与此同时,水博物馆筹建的前期工作也在进行。“我们计划在老泵房的基础上,通过陈列实物、图片、模型、沙盘及说明文字,记录郑州自来水60多年的发展历史,让更多的市民百姓了解郑州供水人为保证城市供水安全所做出的突出成就;同时,借助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给参观者演示自来水的生产过程、供水管网的分布、水质监测方法等,展示郑州市民用水水源从井水—贾鲁河水—黄河水—丹江水的变化过程,以及城市水处理工艺的进步和提高,再让参观者认识到自来水不但是非常宝贵的资源还是人们劳动的产品。”柿园水厂厂长马建华说,“选址区域位于郑州市水功能集中区域,毗邻的还有南水北调口门、生态水系泵房等供水设施。建成后,历史和现实有机统一,并与美丽的西流湖融为一体。”

据了解,我国水博物馆建设已有先例。此前,北京自来水博物馆、上海水文化博物馆、武汉水文化博物馆、台北自来水博物馆、昆明自来水博物馆均已建成开放。人们有理由相信,郑州水博物馆建成后,市民漫步西流湖时,又多了一处景观。而对于郑州来说,又多了一处专业博物馆,为这座城市的博物馆文化再添魅力。

分享按钮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