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印记 | 老家饮水方式的变迁

慧聪净水网 2017-10-25 10:03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慧聪净水网水是生命之源。饮水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牵连着千家万户。自小生在农村的我,亲历了过去的吃水难,也见证了饮水方式的变化给父老乡亲带来的实惠。

改革•印记 | 老家饮水方式的变迁

我生于1958年。小时候,全村300多口人就共用一口“笨井”。所谓“笨井”,是指人工开挖的渗水井。由于老家地处唐山沿海地区,水位低,过去号称“一锹(挖)下去就见水”。所以,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人工开挖饮水井延续多年。这种井一般深六七米,井壁用长条石垒成六边形,井口是大约一米见方的正方形。井口的四周用条形石砌成井台。其优点是易开挖,成本低。但弊端很多。一是不卫生。井口没有遮掩物,刮风进脏土,下雨灌脏水。二是不安全。水井就是天然的陷阱,不熟悉情况的外地人夜里掉井里,不懂事的小孩不留神跌落到井里,冬季井台结冰,担水的人失足落井都在所难免。三是不靠谱。天旱水位低,井水就枯竭;逢年过节用水量大,往往供不应求。我们邻村的井就是一到过年就发生供给断线,他们全村的人都到我们村担水。那时,等候担水的人们,水桶水扁担排成一百米的长队,是老家过年的独特景观。四是不“普惠”。家里没有壮劳力,担水就成了大问题。当时,烈军属、五保户的饮水是民兵自发帮助解决的。

“穷则思变”。老“笨井”倒逼人们寻找新出路。大约是1964年,那年我7岁,刚刚记事。原来的“笨井”已经无法再用,村里决定打一口“洋井”。当时,没有机器,打井的方式是搭起一个高高的架子,架子中间是一个直径4米左右、类似大风车式装置的巨型轮子,两个壮小伙子在上面手扶车轴,双脚不停地朝右上方迈,车子重心的改变带着轮子转动,轮子带动由竹条连成的动力传送带,进而带动装有钻头的钢管做垂直运动,向地下深处钻去。当钢管钻到一定深度,遇到泉眼,有地下水大量涌出时,“洋井”就算打成了。这口井引来的地下深层的水,较之以前的“笨井”水,格外清甜甘洌,因而引来十里八村的羡慕和效仿。

1976年唐山大地震,“洋井”坍塌报废后,村里请来了专业队伍,在村东西两头各打了一眼机井。由于打井是机器作业,能挖很深,水质卫生、可口都是“笨井”和“洋井”所无法比拟的。更值得一提的是,井口加装了链子水车,不仅方便了老人孩子打水,而且水车底座覆盖井口,等于为水井加上一个安全罩。

改革•印记 | 老家饮水方式的变迁

改革开放后,各家各户都在自家小院打“压水井”。水井一般打15米左右,井上面有一个活塞,下面有一个阀门,活塞和阀门都是一个单向阀,使空气往上走而不往下走,靠活塞的循环运动,使阀门与水之间形成负压,水就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被抽上来。

近年来,“环保意识”“绿色革命”的新思想、新观念引导农村饮水方式又向前跨大了一大步。老家实行了以村为单位集中开采、并向村民输送自来水。其优势是自来水水井开挖深,确保饮用水干净卫生;实行定时定量供水,可以减少浪费,有效地保护水资源。

老家饮水方式的变迁,呈现给我们的是农民思想更新、农村技术更新、农民生活方式更新的微缩景观。

分享按钮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