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治理实现三大转变 20年来水质首次由劣V类转为V类

慧聪净水网 2017-10-16 11:01 来源:搜狐

慧聪净水网滇池是国家重点治理“三湖”中的难点。“九五”以来连续4个五年计划都将滇池纳入国家重点流域治理规划。经过20余年的不懈努力,滇池治理成效凸显。“十二五”期间,滇池治理实现了“从点源治理转变为系统综合治理、从小流域治理转变为全流域治理、从末端截污治理转变为源头截污治理”三个转变。到“十二五”末,滇池外海湖体的总体水质已经趋稳向好,滇池富营养化程度由重度富营养转变为中度富营养。去年,在环保部公布的全国重点湖泊治理中,滇池治理成效首次排列首位。

治理历程25年实现三大转变

一直以来,昆明一直把滇池治理作为昆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头号工程”来抓。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全市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进一步完善滇池治理思路,采取有力措施,突出重点,全面实施滇池保护治理各项工作。

滇池水污染防治工作始于“八五”时期,以工业污染治理为主。“九五”期间,滇池被列入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自“九五”以来,昆明市持续加大滇池治理力度,针对滇池治理的突出问题,不断总结经验和不足,不断完善滇池治理思路和目标。

“九五”和“十五”是滇池治理的起步阶段,“九五”和“十五”期间,滇池治理主要以工业和城市点源污染控制为主。昆明市政府积极关停取缔流域内污染严重的“十五小”企业,流域排污企业达标排放,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通过“退二进三”工作的推进,促进了滇池流域内工业向园区集中,通过对园区内各工业企业的严格管理,使得滇池流域工业污染源得到了进一步控制。但是,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该阶段的滇池治理仅是“还旧账”,污染的发展趋势并未得到遏制。

“十一五”和“十二五”是滇池流域系统治理的阶段。“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在“削减存量”的同时“遏制增量”,实现了“从点源治理转变为系统综合治理、从小流域治理转变为全流域治理、从末端截污治理转变为源头截污治理”三个转变,形成了以“六大工程”为主线的流域治理思路,即:实施环湖截污及交通、农业农村面源治理、入湖河道整治、生态修复与建设、生态清淤、外流域调水及节水“六大工程”。

“十二五”成绩滇池由重度富营养转变为中度富营养

“十二五”期间,滇池治理通过基本建成环湖截污治污系统、构建健康水循环体系(一进一出)、提升出入滇河道水质、生态修复与建设等一系列工程,滇池水质持续改善。

“十二五”末,滇池已由重度富营养转变为中度富营养,2016年滇池水质持续改善,1—12月滇池草海、外海水质由劣Ⅴ类转为Ⅴ类,这是近20年来首次出现的情况,消除了劣Ⅴ类。

2016年与2011年比较,营养状态指数下降9.6%,主要污染物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叶绿素分别下降51.7%、48.5%、40.9%、42.3%、43.5%、13.1%。

“十二五”期间,昆明市不断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创新宣传方式,扩展滇池保护宣传渠道,及时发布滇池治理情况,主动展示滇池治理成效,大力宣传滇池保护理念,坚持正面引导社会舆论,动员全民参与滇池保护治理,努力营造人人关心滇池、共同治理滇池的良好氛围。

“十三五”展望开展七项工作实现滇池水质根本好转

经过连续4个“五年规划”的综合治理,滇池全湖水质已向好的方向转变。“十三五”期间是实现滇池水质根本好转的关键性阶段。昆明继续把滇池治理作为重大工程、头等大事,以滇池治理为突破口,争当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目前,昆明编制完成的《滇池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18年,草海稳定达到V类;到2020年,滇池湖体富营养水平明显降低,蓝藻水华程度明显减轻,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滇池外海水质稳定达到IV类(COD≤40mg/L);主要入湖河流稳定达到V类以上;7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

滇池“十三五”规划计划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及配套设施、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区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环境管理类项目共计107个。期间,昆明市将重点开展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完善治污体系,构建健康水循环,修复生态环境,创新管理机制,加强科技支撑与发动全民参与等七方面工作。

“十三五”,还将继续加大滇池保护与治理宣传力度,广泛动员全民参与,强化社会监督,构建全民监督体系,让“滇池清、昆明兴”“保护滇池、从我做起”等理念植根于每一个市民心中,形成保护滇池人人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

分享按钮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