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六成地下水监测点水质为较差、极差

慧聪净水网 2017-06-12 10:13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慧聪净水网环境质量总体在改善,但是治理形势依旧较为严峻。

6月5日,环保部发布了《2016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指出,2016年,各地区、各部门扎实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包括全力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健全环境预防体系、深化生态环保领域改革、强化环境执法监管和风险应对等多个方面。

与2015年相比,我国大气、水等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着逐步改善的趋势,但当前整体环境质量问题仍不容忽视。

地下水较差、极差监测点占比超六成

根据公报,我国对地表水的监测结果显示,与2015年相比,Ⅰ类水质断面比例上升0.4个百分点,Ⅱ类上升4.1个百分点,Ⅲ类下降2.7个百分点,Ⅳ类下降1.7个百分点,Ⅴ类上升1.1个百分点,劣Ⅴ类下降1.1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地表水水质改善明显,其中Ⅰ类和Ⅱ类水质断面比例总共提升4.5个百分点。

但与此同时,地下水环境治理形势却比较严峻。公报介绍,2016年,6124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中,水质为优良级、良好级、较好级、较差级和极差级的监测点分别占10.1%、25.4%、4.4%、45.4%和14.7%。这意味着,超过六成的地下水监测点属于较差级和极差级。

超六成地下水监测点水质为较差、极差

超六成地下水监测点水质为较差、极差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马中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这些年的水质状况来看,地下水的水质状况比地表水水质差,而且还在继续退化。地下水和地表水存在大量交流,当地表水出现改善时,地下水也应该出现改善,对此尤其要警惕是否有大量人为污染已经从地表排放转移到了地下排放。

个别地下水监测点重金属超标

2016年,以地下水含水系统为单元,国土资源部门对全国31个省(区、市)225个地市级行政区的6124个监测点(其中国家级监测点1000个)开展了地下水水质监测。

公报介绍,评价结果显示:水质为优良级、良好级、较好级、较差级和极差级的监测点分别占10.1%、25.4%、4.4%、45.4%和14.7%。主要超标指标为锰、铁、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三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和氨氮)、硫酸盐、氟化物等,个别监测点存在砷、铅、汞、六价铬、镉等重(类)金属超标现象。

超六成地下水监测点水质为较差、极差

同时,水利部门流域地下水水质监测井主要分布于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山西及西北地区盆地和平原、江汉平原重点区域,监测对象以浅层地下水为主,基本涵盖了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大、污染较严重的地区。

公报显示,在上述区域的2104个测站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水质评价结果总体较差:水质优良的测站比例仅为2.9%,良好的测站比例为21.2%,无较好测站,较差的测站比例为56.2%,极差的测站比例为19.8%。主要污染指标除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锰、铁和氟化物可能由于水文地质化学背景值偏高外,“三氮”污染情况较重,部分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重金属和有毒有机物污染。

实际上,从近几年官方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地下水质量状况并不乐观。

早在2011年10月,环保部印发的《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中指出,2009年,经对北京、辽宁、吉林、上海、江苏、海南、宁夏和广东等8个省(区、市)641眼井的水质分析,水质Ⅰ类~Ⅱ类的占总数的2.3%,水质Ⅲ类的占23.9%,水质Ⅳ类~Ⅴ类的占73.8%,主要污染指标是总硬度、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铁和锰等。

2013年2月,由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环境地质环境研究所实施的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项目《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显示,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综合质量整体较差,直接可以饮用的Ⅰ―Ⅲ类地下水仅占22.2%,经适当处理可以饮用的Ⅳ类地下水占21.25%,需经专门处理后才可利用的Ⅴ类地下水占56.55%。深层地下水需经专门处理后才可利用的Ⅴ类地下水占50.42%。

马中认为,地下水的水质状况比地表水水质差,而且还在继续退化,比地表水污染更加令人忧虑。

警惕人为污染转移到地下

是什么原因造成地下水污染形势如此突出?

为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尤其是水资源匮乏的华北地区,2013年4月,环境保护部会同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水利部编制的《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印发,文件在分析此区域地下水污染的成因时指出,海河流域受污染地表水入渗补给是地下水污染的重要原因。2010年,该流域废水排放量高达49.73亿吨。

2013年2月下旬至3月,环保部曾开展华北平原排污企业地下水污染专项检查,检查涉水排污企业25875家,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558件。其中,88家企业被处以613万余元罚款。

马中分析,超过80%的地下水和地表水是交流的,地表水质目前正趋于改善,但地下水质却出现恶化之势,地下水退化不太可能是自身原因造成的,最大的可能性就是污染从地表转到地下了。

马中解释说,本来是地表的排放,最后排到了地下,比如渗坑、深井等排污,这些只是看得到的,还有各种废弃的矿井等,近年来,这个问题不断被发现。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地下水污染源头主要是工业、农业、城市排放,尤其是一些企业直接通过渗坑、深井排放污染物,排放的污水中一旦含有毒有害的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等,治理起来非常困难。

马军认为,相对于地表水治理而言,大规模地下水治理并未真正开始,从国际上经验看,治理效果也十分有限,必须要重在预防。

不得不提的是,相对于看得见的地表水而言,隐藏的地下水对人体的影响可能会更大,因为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饮用水源仍然主要依靠地下水。

马中称,很多地区饮用水水源都来自地下水,大城市还可以通过调水解决水源问题,小城市和农村(特别是北方地区)就很难改变对地下水的依赖。

分享按钮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