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序幕拉开 电器厂商应该注意到消费者购物行为变化
【题记】
“双11”已在进行中,不过今年“双11”不比往年,在经济下行承压背景下,消费者的购物行为也悄然在发生变化。厂商应该抓住消费者习惯的变化,完善自己的市场策略,这样才能将“双11”购物节盘活,取得好的效果。

望博斋主|撰文
在经历了大半年的市场承压,虽然有“国补”政策刺激,才使得市场呈现一定程度增长。一方面家电进入存量发展期后,本身的规模增长已是顶着天花板;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下行使得消费者捂口袋不敢大胆消费。结果就是市场低迷,增长乏力!
家电厂商为了完成年度经营目标,都把完成目标的机会放到“双11”。因为,“双11”这个人造线上购物节,有着非常大的销售机会,只要抓住了抓好了,实现年度目标不是不可以的。因此,厂商都会积极去布局“双11”策略,抓住年底收官前最后的机会。
转变:居民消费行为发生根本性变迁
不过此一时彼一时,现在的消费者已经不是10多年前的了。从2009年到今年的17年间,“双11”对于消费者等于是上了一场时代消费课。特别是3年“抗击疫情”管控。教会了每一个消费者的在线购物,消费者的购物行为方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居民的消费行为变迁,一方面是从“双11”冲动狂欢到理性决策。历经17年的市场体验教育,消费者的“双11”购物行为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早期熬夜抢购、大量囤货的冲动消费特征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对商品实际需求、品质与性价比的理性追求。
另一方面是从年轻人扩散普及到大至70的老妪下到10多岁的孩童。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24年,中国网络购物使用率已达82%,覆盖超过9亿用户。网络购物用户规模持续扩大,年轻群体几乎全覆盖,60岁及以上银发群体使用率增长至69.8%,银发群体消费能力持续增长,乡镇网民占比达76.7%,农村市场潜力显著。
升级:线上电商促销活动已成常态化
消费者购物行为的这一变化基于两方面因素:一是电商促销活动的常态化,让消费者不再局限于“双11”集中购物,有了更多比较和选择的机会。因此,厂商在备货上一定要对市场做出精准、客观判断,哄抢式的购物不再重演,多次比较和仔细研判成为线上购物的新范式。

二是消费观念的升级。消费者对品质生活的追求,促使其在购物时更加谨慎,已开始愿意为高质量商品支付合理价格。特别是像90后、00后逐渐成为消费主体,从他们出生就带有品质生活的基因,单纯的价格已不再是“双11”唯一标准。
此外,在决策路径上,消费者也不再依赖单一的平台推荐和广告。购买前,他们会通过查看商品评价、参考专业测评、在社交平台咨询经验等多种渠道收集信息。小红书的种草笔记、抖音的真实使用分享等内容,成为影响消费决策的重要因素,推动购物决策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求证”。
应对:给“双11”赋予更多社会价值
那么厂商应该怎样做?怎样适应消费者购物行为的变化。首先是从竞争逻辑来看,电商行业将从“价格战”全面转向“价值战”。平台与商家不再单纯比拼降价幅度,而是通过提升运营效率、优化商品品质、拓展服务场景,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真实需求。“国补+平台补贴”的联动模式也将持续深化,既拉动消费增长,也赋予“双11”更多社会价值。
其次,商业模式上,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深耕,DTC模式与全域零售深度融合,“内容种草 + 即时履约”闭环更趋成熟。生态协同持续深化,平台在支付、物流等领域的互联互通扩大,叠加财务数字化工具迭代,实现业财一体化高效管控。

再次,厂商应该以数字化为核心持续突破,推动服务效率再升级。技术层面,借助AI 实现全场景深度落地,数字人直播、虚拟试穿等创新体验普及,智能算法进一步优化供应链与物流调度,进一步改善和优化消费者的“双11”购物体验。
再有,就是对那些银发族等特殊消费群体的精准对位服务。虽然像银发一族在抗击“疫情”中已加入到线上购物行列中,但是他们的数字化能力非常有限,这就需要平台和厂商出台针对性的市场策略,激活这些具有深厚潜力的消费群体。
未来,电商行业将继续朝着更智能、更高效、更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方向,持续进化前行。“双11”也不会例外,必须要根据消费者习惯的变化,不断完善自己的市场策略。这样才能将“双11”的营销效果最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