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喝水不一定能防秋燥 补水也是一门“技术活”

慧聪净水网 2025-09-26 10:58 来源:金陵晚报

秋风送爽,却也带来了困扰。不少人开始出现口干舌燥、皮肤紧绷、咽喉不适等症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秋燥。很多人认为多喝水就能防秋燥,这种做法正确吗?

防秋燥不只是喝水这么简单

江苏省疾控专家表示,“多喝水就能够防秋燥”这种说法不完全对。“燥邪伤人的核心是津液不足,这个‘津液’是指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它不仅是水,还包括气血运化生成的其他维持生命活动的液态物质,比如我们说的唾液、胃液、关节液等。”专家解释。

一方面,喝水是防秋燥的基础,水是津液的主要来源,及时补水能直接缓解津液不足的问题。但专家强调,喝水也并非越多越好,科学补水才能起到防秋燥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医防治秋燥遵循“滋阴润肺、生津止燥”的原则。专家建议,在饮食方面,推荐使用滋阴、润肺、生津的一些食材,比如梨或白萝卜煮水,同时可以少量加一点冰糖或山楂调节口感,也可以考虑蒸梨,可以把梨去核之后放入香油和少量的糖来蒸熟,糖尿病患者建议慎重。

科学补水是门“技术活”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释义(2024年版)》建议,低身体活动水平的成年女性每天饮水至少1500毫升(约7.5杯),成年男性至少1700毫升(约8.5杯)。但如何喝比喝多少更重要,疾控专家表示,正确的补水方式是“少量多次喝温水”。

“每次饮水不超过200毫升,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加重肾脏负担。”专家提醒,很多人喜欢要么不喝水,要么就一次喝个饱。这种操作看似痛快,却可能伤身。一次性大量饮水不但会加重胃肠负担,甚至还可能造成人体电解质紊乱,引发头痛、水肿、血压升高、心率减慢等。心脏病人喝水太猛,还会使心脏负荷过大,出现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此外,专家建议,不以饮料代替水,“多数饮料含糖类物质高,热量高,还含有防腐剂,长期摄入会造成人体长时间处于生理脱水状态,使人体免疫功能降低,影响新陈代谢。此外,牛奶也不可以长期代替水,过多饮用牛奶会造成能量过剩,增加患病风险。饮用水水温与室温相当为宜,最好在18℃—45℃。此外,成人可经常适量饮茶,茶叶中茶多酚、儿茶素等活性物质可以使血管保持弹性,有益于健康。”专家强调,人体需水量随着年龄、气候、劳动强度和生活习惯等而异,如老年人、儿童、婴儿应重点补充水分。在高温环境下劳动或运动者除了注意额外补充水分外,同时需考虑补充淡盐水。

喝水也有“黄金时间”

口渴是人体需要水的一种生理反应,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有了口渴感时,才会想起喝水。“当我们开始感到口渴时,身体内的水分已丢失1%—2%,从水合状态来说这个时候人体已经缺水。当体内水分丢失达到2%—4%时,人体在感到口渴的同时,已处于脱水状态,尿少、颜色呈现深黄色,这时工作和认知能力会有所降低。当丢失量达到4%—8%时,我们会出现皮肤干燥、声音嘶哑、软弱无力等症状,如果水分丢失量超过10%,甚至可能会危及生命!”专家提醒,长期处于失水状态对健康不利,健康的饮水习惯是要少量多次,要主动喝水,不要感到口渴时再喝水,每次喝100—150毫升左右。

虽然饮水时间在一天之内均匀分布即可,但有2个“黄金时间”,即使不渴,建议也要喝水。“晨起喝上一杯白开水,水温以25℃—40℃为宜,可补充人体在夜间丢失的水分,能有效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代谢终产物及时排出,促进肠胃蠕动,防止便秘。注意喝水时要小口慢饮。”专家建议,“睡觉前少量补水。人体的血液黏稠度也存在生物钟,一般是从午夜到第二天10点这段时间内,血液黏稠度最高。晚上睡觉前进行适量补水,可以帮助降低血液黏稠度,但喝水量不宜过多,避免增加肾脏负担、频繁起夜。”此外,专家建议,餐前一小时,餐后两个半小时可各喝一杯水;上班族还应增加上午上班后和下班前各喝一杯水;老年人则应在锻炼时及时补充水分。

喝水并非越“纯净”越好

目前市面上,纯净水、苏打水、矿物质水……让市民挑得眼花缭乱。在日常生活中,选哪种水喝最好呢?

专家解释,从健康的角度来说,水中天然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是宝贵的营养和健康资源,因此水并非越“纯净”越好,应尽量保留对人体有益的天然元素,并去除有害成分。“科学研究显示,水中适量的钙、镁对于心血管健康具有保护作用。尤其是对于那些轻度缺镁的人,如因为高血压、心脏病等服用利尿药物而导致镁过度排泄的人来说,通过饮水来补充镁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此外,与食物中的镁相比,水中溶解性离子状态的镁更易被人体吸收。因此纯净水不宜作为单一的日常饮水长期饮用,可以偶尔喝或者和其他类型的饮用水交替饮用。”专家提醒,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矿物质含量过高的水并非人人皆宜,某些情况下“过犹不及”,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

专家表示,其实,普通人最健康经济的日常饮用水就是煮沸的自来水。经过自来水厂处理后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自来水,既去除了水中对人体有害的部分,又保留了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而且胜在价格低廉、制取简单、方便快捷,是满足人体健康、最经济实用的首选饮用水。

多维度防燥更有效

除了科学饮水,专家建议,还可通过其他一些方式缓解秋燥。

首先调节室内湿度。“研究显示,室内环境相对湿度维持在45%—65%最适宜。当空气湿度低于40%时,呼吸道黏膜防御能力下降,易引发不适。日常生活中,我们可通过加湿器、摆放水盆或种植室内植物的方式调节室内湿度。”专家建议。

此外,可调整饮食结构,秋季饮食应遵循“一多五少”的原则:多食用富含水分的当季蔬果,如梨、莲藕等;控制每天油脂类摄取总量,不超过膳食总热量的30%;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少吃精制糖,成人每天摄入的糖分应当在50克以内,最好限制在25克以内;少吃如动物内脏、蟹黄、虾酱等动物性高胆固醇食品;少食辛辣食品,如麻辣火锅、辣椒、花椒、胡椒等。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