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老”为贵:解码30万亿中国式养老经济
亚太地区正处于全球老龄化最快的进程之中。据预测,到2050年,亚太地区每四人中就有一人年龄达到60岁或以上。与此同时,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移动连接、远程医疗和可穿戴健康设备等新兴技术正迅速渗透社会生活和医疗体系。“银发经济”正在迅速崛起。2024年,中国银发经济规模约7万亿元,占GDP比重大约为6%。到2035年,中国银发经济规模有望达到30万亿元,发展潜力巨大。
9月18日,“APEC促进老年人互联与健康的数字化解决方案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尼尔森IQ中国首席客户官骆琦受邀出席会议并于现场发表主题报告演讲,分析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和其他老龄化国家的不同,探讨如何在中国银发经济中找到切入点,应在哪些领域进行投入和创新,才能更好地满足中国银发群体的需求。
尼尔森IQ中国首席客户官骆琦
作为APEC(亚太经合组织)年度大会的重要活动之一,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国际交流协会发起,获中国信通院、东盟积极老龄化与创新中心等国际组织,以及美国、智利、中国香港、韩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秘鲁、泰国、菲律宾、越南、印尼、文莱等多个APEC成员经济体支持和参与,通过案例研究、政策对话与能力建设,探讨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提升老年人数字包容性与福祉,应对数字鸿沟与人口老龄化挑战。
以下为报告部分精彩内容
联合国数据显示,全球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人口老龄化挑战,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持续快速增长,从1990年的3.24亿增至2024年的约8.33亿,预计在2050年将达到16亿。从全球消费的世代分布情况来看,消费力由年长世代向年轻世代递减,婴儿潮一代(1946~1964年出生)占据了22%的总消费支出,在北美和欧洲等地区已成为所有世代中占比最高的。
中国正在加速步入老龄社会,截至2023年,中国内地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飙升至14.3%。这标志着中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从“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人口≥7%)到“老龄社会”(65岁及以上人口≥14%)的转变。这种转变速度远超许多发达国家,成为全球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根据我们的消费者研究,中国银发群体(三线及以上城市60岁+人群,以下同)的消费需求围绕“尊严”展开,他们愿意花钱购买能维持其独立性、自主性、社会尊重和体面生活的解决方案。事实上,他们也有做出这些选择的实力:他们年均总收入达11.44万元,且来源多元化,包括:养老金/退休工资、投资、房租、子女资助和兼职/小生意等,收入结构已从“单轨养老金”转向“多元现金流”,具备持续消费能力。
同时,中国银发群体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们不得不更多地依靠自己,而非依赖子女。我们的研究数据显示,73%的子女并不与年长的父母同住,只有30%的子女会每周或者更频繁地看望父母。与此同时,仍有一部分“啃老”群体还需要依靠父母的养老金来资助。
基于此特别的经济文化现实矛盾基础,我们看到中国银发群体对科技的接受度和依赖度都显著高于欧洲等成熟市场。中国的银发群体是“科技拥抱者”,对“科技改善老年生活”的拥抱度全面反超欧洲同龄人。66%的中国银发群体会通过科技或APP获取健康建议,这一比例几乎是欧洲(34%)的两倍;73%的中国银发群体愿意投资可以改善生活的科技产品,远高于欧洲(50%)的比例。可见,理解和利用年长者的科技使用习惯,是在中国银发经济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科技正在全面赋能银发群体的生活,覆盖其衣食住行、健康护理和情感陪伴等所有核心生活场景,并催生了一个规模庞大、快速增长的“银发科技”市场。当下,“适老化科技”不仅是概念,已是爆款——全球多款产品年销售额破亿元,保持着双位数的增长速度,这说明科技独立生活解决方案在中国乃至全球银发市场已进入商业化收割期。
骆琦在报告中指出,在吸引和服务中国银发消费者方面,企业应采纳以下核心原则:
首先,要提供无障碍的购物体验:产品要对银发人群友好,简单易懂易操作,店铺要配备必要的无障碍设施,以便他们能够轻松购物。
其次,提供疗效或者功能精准的产品,而非包治百病似是而非的产品,以满足新一代受教育程度更高也更富裕的银发群体对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的新需求。
同时,切记要注意产品价格不能过高。中国银发消费者往往对价格非常敏感,企业需要提供大包装、多件组合等实惠选择,把会员积分、专属折扣常态化,突出“强价值”促销,而非单纯低价。
最后,通过提供熟悉和可靠的服务来建立信任。培养顾客的忠诚度是中国银发市场制胜的长期法宝,通过耐心服务建立情感链接,通过现场演示、试吃试用降低对新品的不信任,同时要维持价格稳定,避免突然涨价。他们相对于年轻人更不容易轻易换品牌,但只要有一次出问题,就会迅速在群体里发酵,转换去其它品牌。
遵循上述四项策略,企业将可以更有效地满足这一不断增长的消费群体的需求,在中国市场中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