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低价格战只是手段绝不是目的
【题记】
空调行业发展史上经历过无数次价格战,但哪一次都没有出现过今年这样的低价格。这样充满火药味的竞争,仅仅是为了多吸引消费者卖货吗?其实,低价格竞争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挤压实力不济品牌,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市场蛋糕。
秦仪|撰文
最近在网上晒出的一张天猫“天猫不要999 百元空调能买走”的广告图确实把人惊到了。空调行业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低于千元一套空调的价格战,但那要追溯到20多年前了,现在再出现这样低的价格令人咋舌。
很多行业人士看到这一幕都有些泪目:这么低的价格还要我们活吗?那么这么低价格的市场竞争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何会在这个时间节点出现?都是哪些品牌在主导这样惨烈的价格竞争?这些不得不令行业作深刻思考。
这轮价格战刺向的是谁?
不用多说,本轮的低价刺向的不是大品牌,而是那些游走在低端市场的中小品牌们,特别是那些不能享受到本轮“国补”的小品牌和无法参与“国补”的经销商。
千元之下的空调,不用多考虑,那一定是在成本线之下。因为,正常一台1.5P空调的压缩机至少也应该在500元之上。一台空调不仅要有压缩机,还要有电机、冷凝器、蒸发器、电气系统、内外机连接管等部件,正常情况成本加起来至少应该在千元以上。
那么一台空调的真实成本在千元之上,那么现在平台卖最低至五百多元,肯定是在成本之下。而打出千元之下的产品,不难发现是一些强势品牌或头部品牌的子品牌,真正的杂牌或不入流品牌反而做不到。
小品牌你不是依靠价格低廉生存吗?而大品牌借国补政策,就可以在自身不受损失的前提下,依靠更低价格降维打击小品牌。在流通端,像天猫、京东、苏宁等大平台容易申领经营国补资格且有实力垫资,而那些传统门店就没有这些优势。那么这轮的价格战剑指何方不就一目了然!
逆势低价的逻辑在哪里?
为什么会是这样?从天猫的海报可以看出,能够把价格做到这么低,是这些品牌产品享受到“国家补贴”+店铺券。问题在于,不是所有品牌都能享受到国补,也不是所有经销商都能经营国补产品。享受到国补红利的都是行业知名品牌和头部平台。
以往行业人士总说,是小品牌为了生存不得已打出低价牌,为自己争取一部分低价用户。毕竟中国市场特别大,各种层次的消费者都有,况且还有些像个人出租房这样的应急需求,都会去购买价格低廉的产品。所以,市场上有低价产品并不意外和稀奇。
而正常情况下,具有一定的品牌溢价头部厂商,产品就比小品牌在市场上售卖的价格高。头部品牌能够成为行业的绩优股,都是在吃品牌溢价的红利。小品牌只能依靠在成本线之上低价优势,抢夺一部分应急需求,而追求品质生活的肯定是选择有品牌溢价头部品牌。
而在国补刺激消费背景下,大品牌在享受国补后与不享受国补的小品牌间,不仅把价格差价缩小抹平,甚至有的大品牌再通过部分产品上的让利,将终端价格定价在小品牌的成本线之下,直接封杀了不能参与国补小品牌的生存空间。
由此可见,享受到国补之后的品牌商或经营商,就具备了产品在市场上的价格优势,就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前来购买,几乎完全挤压掉小品牌的生存空间。
发动价格战为何是大品牌?
实际上能够在成熟行业发动价格战的,并不是中小品牌。小品牌本身的溢价就很小,几乎定价都是在成本线附近,要在行业降价发动价格战,稍微往下降一点就有可能触及成本线。而从上市公司年报看,空调行业头部品牌的毛利率均在25%以上,动辄年利润高达几十亿甚至百亿。
借以旧换新的节能补贴,加上自身损失一点利润,在一些市场节点上(比如618)拿出一些资源,就可以推出像天猫广告所出现的低至500多元的产品,对中小品牌来说是典型的价格降维打击,作为他们洗牌行业的手段。
近年来,空调行业已是成熟行业、成熟市场,不仅大品牌持续扩张增长遇到天花板,并且社会资金还在不断涌入,仅2024年至今就有江西共青城中汇达的“阿尔蒂沙”空调,江苏徐州盈量、江西吉安井安等空调产业基地建立,加剧了行业产能过剩,抢占了行业有限的市场份额。
因此,行业头部品牌借助“国补”契机,加上自身资源的投放,完全可以进行一次行业净化行动。当然,这种行动都是头部品牌之间的默契,并不会像行业初创时期动辄就向谁宣战,而是通过市场行为,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温水煮青蛙态势,将行业实力不济的品牌清洗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