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正确认识阻垢剂在净水领域的应用 法规护航与技术保障双轨并进

慧聪净水网 2025-04-22 14:05 来源:慧聪净水网

近期,关于化学阻垢剂在家用净水器使用问题,引发公众热议。部分自媒体从自身认知能力出发,将阻垢剂直接等同于"有毒物质"进行了片面报道,忽视了阻垢剂自身技术价值与安全标准以及使用要求,导致一些消费者对阻垢剂产生严重误解。事实上,在饮水深度净化处理领域,添加阻垢剂是经国家卫生行政许可部门进行严格审批,允许使用的。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净水产业链分会会长唐建星对此明确表示:"阻垢剂作为净水技术的重要辅助材料,运用在家用净水器里,首先,其毒性为实际无毒级,其次,行政许可批文中明确规定其必须用于反渗透膜和纳滤膜之前,可以防止膜因结垢出现水效下降,起到了明显的节水功能,此外,阻垢剂被膜拦截后终端出水并无阻垢剂测出。因此,即便净水器使用了经审批的化学阻垢剂,饮水中也不会出现大量阻垢剂”。这观点,在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净水产业链分会召开的研讨会上,得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博士生导师白雪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研究员张岚,浙江省卫生监督局主任医师申屠杭,广东省卫生监督所主任医师甘日华,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研所主任医师陆跃良等多位领域专家的认可。当前行业执行的标准不仅参考了国际通行的安全阈值,并且明确规定了严格的使用场景。消费者更应关注的是,合规阻垢剂在阻止水垢形成、延长滤芯寿命方面的技术价值。 

一、阻垢剂普及率低 成净水器之"殇"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中的任何微小动态都会被无限放大。自央视曝光"保水虾仁"违规添加磷酸盐事件后,部分自媒体便借势将矛头指向净水器阻垢剂,声称其"通过饮用水持续释放有毒物质"。当信息被无限放大,这种跨领域的恐慌传导,便会导致合规阻垢剂延长滤芯使用寿命、保障复杂水质净化效果的核心优势被公众逐渐忽略。而出现这一问题的本质源于公众对"阻垢剂"理化性质与功能原理的科学认知度较低。

唐建星会长特别指出:"将食品领域的违规添加与净水技术混为一谈是典型的认知错位。家用净水器使用的食品级磷酸盐剂量仅为国际允许摄入量的千分之一,且经过反渗透膜或纳滤膜过滤后,饮水中实际残留量趋近于零。行业正在推进阻垢剂用量透明化标识,用数据消除公众疑虑。"

二、科学透视阻垢剂 破除“焦虑叙事”

阻垢剂的主要成分为磷酸盐,而磷酸盐在我们日常食用的食物中尤为常见,比如牛奶、牛肉、碳酸饮料、鸡蛋等等,在一些食品中,它也作为食品添加剂出现,堪称食物的天然成分之一,在合理计量下不会对人体造成急慢性危害。

在净水领域中,阻垢剂也是国家允许添加的材料,通过添加阻垢剂,可防止水垢形成,也能防止水中的微小晶子附着在反渗透膜、纳滤膜和单向排污阀上 ,在提高水效等级同时,可以延长膜寿命。且据数据显示, 反渗透膜或纳滤膜,可有效阻止阻垢剂分子通过,且权威检测数据显示,经过反渗透膜或纳滤膜过滤后的水质并未发现磷酸盐的存在。唐建星会长补充道,"近几年抽检的合规家用净水器中,出水磷酸盐含量均低于0.01mg/L,仅为瓶装矿泉水天然含量的1/50。"

在卫键委《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分类目录》中,明确表示阻垢剂是水处理化学处理剂,可以用于水处理工艺中。

科学正确认识阻垢剂在净水领域的应用  法规护航与技术保障双轨并进

唐建星会长强调行业责任:"全方位认知阻垢剂,才能消除公众内心的困惑与恐慌,亦能平息消除市场中的不实传言。只有用科学数据代替情绪传播,才能真正守护消费者的用水安全。"

随着净水行业标准逐渐完善,透明化举措相继落地,这一节能技术也将回归理性价值。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