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东减持与业绩承压:小熊电器、极米科技遭遇转型阵痛
在理性消费浪潮下,依靠消费者冲动消费驱动增长的行业遭遇了业绩的滑铁卢。进入2025年以来,网红家电产业再度受到投资者的审视。小熊电器、极米科技陆续传出股东减持的消息。
今年1月,小熊电器披露了一则股东减持公告。公告显示,公司股东门泰牛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景行振兴泰牛1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以下简称 “泰牛1号”)计划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和/或大宗交易的方式,减持公司股份合计不超过186万股。这一减持规模,占公司剔除回购专用证券账户持股数量后总股本的1.20%。
2月,极米科技发布公告称,初步确定三名股东询价转让股票的价格为102元/股,11家机构投资者拟以该价格受让197.85万股。值得注意的是,极米科技股东今年2月的减持并非孤例。在此之前,极米科技已经频繁遭遇其他股东的减持。
家电网主编李韬认为,极米和小熊的案例表明,网红家电企业需从“短周期爆款”转向“长周期价值”,通过技术深耕、场景创新和全球化布局,方能在理性消费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
01、小家电需求转向低迷
分析人士指出,在经济预期下行的前提,需求端理性消费将呈现出常态化的趋势。消费者更关注产品全生命周期价值,包括使用频率、维护成本和环保属性。这重塑了改善型家电在直播电商时代崛起的商业逻辑。
消费者更注重实用性和性价比,对“伪需求”产品容忍度降低。例如,智能音箱因功能单一(如仅作为语音点歌器)、投影仪因环境限制(白天使用效果差)等问题,逐渐被用户“祛魅”。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4年智能投影仪的低频使用用户占比达54%,而尝鲜购买比例从27%降至12%。
不管是智能投影还是小家电都存在产品同质化与实用性不足的问题。小家电市场长期存在技术门槛低、功能趋同的问题。例如,空气炸锅、养生壶等产品因功能单一或使用场景受限,难以满足消费者对高频实用性的需求。部分产品被诟病为“智商税”,消费者在尝鲜后因体验不佳选择放弃。小熊电器的产品投诉也集中在质量不稳定和售后不足。
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也在提高,开始对比替代方案。例如,高端扫地机器人年使用成本与专业保洁服务相近,但后者覆盖更全面的清洁需求;智能投影仪画质不及同价位电视,进一步削弱吸引力。此外,小家电的“轻决策”属性导致冲动消费后复购率低,市场增长依赖新用户而非存量用户。
受市场环境影响,两家遭遇股东减持的企业在2024年承担了不小的业绩压力。2024年上半年,极米归母净利润仅410万元,同比暴跌95.58%,主因国内投影市场需求疲软,销量和销售额分别下降5.1%和17.3%。小熊电器,2024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8.97%,净利润下滑32.01%,股价较巅峰时期缩水超60%。
02、出路何在?
业内人士认为,极米科技以及小熊电器面临的困境存在区别,但困境的核心却有相同的指向。
其中投影仪受光照环境影响大,调试繁琐,且面临传统电视和新兴激光投影的竞争。极米曾依赖国内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但未能持续创新技术护城河。小熊电器的困境则在于,消费者投诉频发,反映品控不足;公司长期“重营销轻研发”,2023年销售费用8.84亿元(同比+21%),研发费用仅1.43亿元(同比+3.9%)。
这意味着,两家企业的转型方向也存在共通之处。业内人士认为,企业需从“营销驱动”转向“技术+服务”双轮驱动,例如提供以旧换新、租赁订阅等模式。
目前,极米科技以及小熊电器正在推动布局转型。其中极米科技2024年成立车载事业部,切入智能座舱和智能大灯领域,已获7个汽车产业链定点项目,试图通过技术场景延伸突破增长瓶颈。小熊电器以1.54亿元溢价收购个护小家电企业,剥离其亏损业务,借力罗曼的研发能力和海外代工渠道(如飞利浦、松下),试图拓展高增长品类(如电吹风、剃须刀)。
与此同时,两家企业也在加速出海。其中极米科技通过全球化战略抵消国内需求疲软,2024年上半年海外收入增长,但整体仍面临技术迭代和成本控制压力。小熊电器则计划计划通过ODM代工和品牌出海(聚焦欧美、东南亚)提升份额,但面临低利润率和渠道建设成本高的挑战。
家电网主编李韬表示,中国小家电行业正经历从“量增”到“质变”的转型阵痛。短期需求低迷反映了市场从爆发式增长向成熟期过渡的必然调整,长期则需通过技术创新、场景延伸和全球化布局重构竞争力。企业需以用户真实需求为核心,避免盲目追逐短期爆款,转而构建可持续的产品生态与品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