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新“蓝海” 电器巨头抢滩医疗赛道
近年来,医疗大健康产业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广泛重视,而家电企业也纷纷瞄准这一赛道,从不同维度进行了产业布局。去年年末,海尔集团斥资125亿元收购血液制品龙头上海莱士20%股份,成为实际控制人,以此进入血浆生物制品领域,提升其在医疗健康领域的产业布局和竞争力。
事实上,家电企业进军健康大产业的脚步一直没停过,在海尔集团收购上海莱士股权以外,美的集团收购万东医疗以及黑电企业如海信、TCL、京东方等发力“医疗显示”业务等,都成为近年来行业特别关注的消息。
不仅中国家电聚焦医疗健康产业,国外老牌家电企业也在抢食这一大蛋糕,如飞利浦、西门子等,大多数选择通过剥离大部分家电业务以聚焦新的主业,向大健康医疗等板块转型。而我国家电企业则是在坚守主业的同时,拓展多元化领域。
寻求快速成长机会
医疗行业成家电企业新“蓝海”
那么,家电巨头们为什么会选择医疗领域呢?除了在存量市场中寻找突破外,多方因素表明医疗行业是一个坡长雪厚、前景向好的蓝海领域。
目前,家电市场已高度成熟,无论是我国还是全球,家电市场规模增速趋缓,企业需要寻找更多快速成长的机会。奥维云网数据显示,我国家电市场零售额在2018年达到顶点,实现零售额8260亿元,2019年同比下降3.6%,2020年受疫情影响同比下滑11.3%,零售额为7056亿元,在2022年上半年也同比下滑了9.3%,实现零售额3389亿元,显然中国乃至全球家电市场的容量增速都在进一步趋缓。反观医疗器械行业,近年来,国家不断鼓励和促进医疗器械行业创新发展,从扶持产品研发、加快产品上市、鼓励产品采购等环节,多维度提升国产医疗器械创新能力,推动国产化进程加速。
由此可见,家电企业之所以选择跨界布局医疗健康产业,既有政策因素驱动,也是市场发展使然。一方面,家电企业在国家鼓励国产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中感受到医疗器械市场十足的发展动力;另一方面,医疗器械行业逐渐增长的市场需求和较大的成长空间,也让家电企业看到了更多发展机会。《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2020)》显示,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保持高速发展。2019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约为6341亿元,同比增长19.55%,增速连续6年保持在20%左右。
更何况,医疗设备的盈利率高。从盈利能力看,根据Wind数据,我国家电产品平均毛利率为33%,而医疗设备的毛利率最高能达到80%以上。
同时家电企业转型医疗器械也有先天优势。据海信一位医疗业务板块的负责人介绍,首先,医疗器械巨头尚未进入全部领域,一些细分市场仍有空白;其次,我国家电企业始终坚持自主研发,拥有技术优势;另外,销售网络是其他行业难以匹敌的。
叫板国际巨头
头部品牌抢食高端医疗器械市场
长期以来,我国高端医疗器械市场由以飞利浦、GE、西门子为代表的国际巨头企业主导,占据超过70%的市场份额。国内家电企业对医疗器械领域的布局,有望进一步推动医疗器械国产化进程,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从市场体量而言,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根据咨询机构Frost&Sullivan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到1.3万亿元左右,仅次于美国,但在全球百强医疗器械公司中,仅有两家中国公司上榜。虽然国产医疗器械企业在体量上尚无法与国际巨头抗衡,但在成长速度上却很快,加之国家大力扶持国产医疗器械采购,支持医疗设备国产化,行业有望迎来时代的“上行电梯”。这无疑为中国家电企业布局医疗产业提供了信心。
据了解,目前海尔、美的、格力、海信、TCL、长虹这六家国内头部的家电企业均进入医疗赛道,并将医疗大健康产业作为其重要的战略部署。
在2014年左右,海信开始布局医疗产业,依托企业在屏显示方面的优势,切入超声问诊等领域,据海信有关人士透露,医疗板块被视作海信内部最具未来战略价值的板块之一。
在以23亿元入主万东医疗后,美的在2022年又进一步参与了万东医疗的定向增发,再度以20.62亿元认购其1.62亿股,持股比例增至45.46%,而这笔资金的用途披露为用于投资万东“MRI产品研发及产业化项目”“CT产品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等。2022年,万东医疗的全年营收为11.21亿元,对比美的方面43亿元的投入,可谓“微薄”,但无疑美的更看重的是其未来回报。
与之类似,海尔集团旗下海尔生物医疗的主营业务是依托其超低温制冷技术优势,打造物联网血液解决方案。海尔生物医疗的2022年营收仅为28.64亿元,对比海尔集团2400余亿元营收,如同“小巫见大巫”,但正是这种前瞻性布局,为海尔入主上海莱士奠定了业务基础。血液方案以外,在肿瘤治疗领域,海尔2019年入主了盈康生命,而盈康旗下全资子公司玛西普自主研发的伽马刀设备打破了国外垄断,为我国医疗体系抗击肿瘤提供了“尖刀利器”。
与“红海”博弈的家电市场不同,医疗赛道属于“蓝海”市场,而我国居民对于高质量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将持续推动医疗赛道发展。而对于家电企业而言,多领域、多航道发展已成未来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