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缺水严重 水资源利用情况调查报告

慧聪净水网 2023-08-18 09:33 来源:中研网

中国严重缺水。总体而言,中国每年的水资源总量为27711亿立方米,各年的数据随着降雨量的变化而变化,但整体保持稳定。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从人均来看,中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055立方米,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25%,居世界第10

《建设节水型社会“十四五”规划》、《关于加强城市节水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强调,到2025年,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超过25%。

中国缺水严重。总体而言,中国每年的水资源总量为27711亿立方米,各年的数据随着降雨量的变化而变化,但整体保持稳定。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从人均来看,中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055立方米,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25%,居世界第109位,是世界上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13个国家之一。

中国水资源具有区域分布不均、年内分配不均、水环境问题严峻等特点。水资源总量虽大,但从人均占有水平看,是一个中度缺水的国家。

分省份来看,全国31个省份中,有21个省份处于缺水状态。其中,轻度缺水4例(人均水资源量3000立方米以下),中度缺水8例(人均水资源量2000立方米以下),极端缺水9例(人均水资源量500立方米以下)。通过具体省份的对比发现,极度缺水的9个省份大多是经济相对发达、水资源丰富的地区,而不是西北、东北等水资源较少的地区。

2022 年,我国全年水资源总量为 26,634 亿立方米,全年总用水量 5,997 亿 立方米,比上年增长 1.3%。其中,生活用水下降 0.5%,工业用水下降 7.7%, 农业用水增长3.7%,人工生态环境补水增长8.3%。

据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3-2028年中国水资源利用行业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分析

水资源利用是指将水资源开发利用,发挥水资源的有效作用,实现其最大经济效益的过程或活动。在未来,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快,水资源利用仍将是一个热门的行业,在未来几年可期。

目前,世界淡水资源仅占全球的2。5%,其中70%以上冻结在南极和北极的冰盖中,87%难以利用,再加上高山冰川和永久冻土。人类真正能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的一部分,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26%。目前,世界上1 /6的人口和10多亿人缺水。专家估计,到2025年,世界缺水人口将超过25亿。

水资源利用情况调查报告

当前,我国各地区各行业用水效率存在不小差距,但是相关部门大力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持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用水效率和用水效益明显提升。这表明,推广合同节水管理将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提升节水服务质量。

不仅如此,要坚决抑制不合理的用水需求。这将有助于推动节水设备制造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利用自身优势,组建专业化节水服务企业,进一步挖掘节水潜力。

再生水的利用成为解决水资源缺乏的有效措施之一

水作为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再生水的利用,成为解决水资源缺乏的有效措施之一。

再生水,也被称为“中水”,是指经过或未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的集纳雨水、工业排水、生活排水进行适当处理,达到规定水质标准,可以被再次利用的水。污水“涅槃重生”的过程,其实是实现了中水回用,如家里使用后的冲厕水、洗澡水、洗菜水经过污水处理厂的二次处理,可以再次被用于地下水回灌,工业、农业、林业、牧业、城市非饮用水,景观环境用水等。

中水回用在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方面都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既可以节省大量的洁净水,缓解城市水资源紧缺,又可以减少排污,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其费用也低于远距离引水所需的费用。有鉴于此,中水回用有助于我国降低碳足迹,并向循环经济大步迈进。

随着国家对水污染的治理逐步深化,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也越加突出,再生水的综合利用也越来越重要,再生水给水技术成为改善环境质量、增加饮用水供应、解决缺水问题的重要手段。再生水的应用特别突出,如高效节水、降低生产成本、解决水资源问题,有助于可持续发展,有助于降低能耗。

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江河湖泊众多,但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长期以来,因用水成本低等原因,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总体上偏于粗放,用水效率不够高,浪费现象仍然存在,与高质量发展不相适应。因此,要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进一步推动水流资源高效利用。

水资源利用行业研究报告旨在从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入手,分析水资源利用未来的政策走向和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挖掘水资源利用行业的市场潜力,基于重点细分市场领域的深度研究,提供对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市场竞争、产业盈利水平等多个角度市场变化的生动描绘,清晰发展方向。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