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并不知道细菌的存在 为什么喝水有要烧开再喝的认知?
“喝热水”似乎是贴在国人身上的标签,如今很多人喜欢喝热水主要是源于科学知识的普及,我们都清楚在没有烧开的水中有大量细菌,只有得到充分加热的沸水,才基本上能做到让细菌绝迹。
那么在古代,古人又不知道水中有细菌存在,为何会有喝开水的习惯?其实这与中国的古典医学、历史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早在《孟子》中就有记载:“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这句话中的汤,其实就是得到充分加热后的水。那时提倡喝热水,也是因为在由中医构建的文化理念中,冬天寒气重,喝热水可以帮人驱逐寒气,也符合国人古典健康养生理念。
其次,在中国饮食当中,喝由热水加上其它材料熬制的汤,也有一定的医疗效果;再加上大多数的古人都喜欢茶饮,不管是早前的茶汤,还是宋、明以后所形成的现代茶文化体系,都需要用热水去冲泡茶叶。
久而久之,喝热水便成为了中国人独有的一种文化传统,只不过在封建时期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喝得上热水,当时只有上层统治阶级才有喝热水的习惯,其实大多数普通老百姓还是喝的是凉水。
毕竟在那个时候,并没有如今的电子设备,比如电水壶、饮水机。想喝热水,必须去砍柴来烧,虽然柴并不是什么珍贵物品,但是砍柴需要消耗大量时间、人力,这会影响到一个家庭的农业生产。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算是把柴砍回来,也更多的是取暖或者是做饭,而不是去烧热水。虽然中国的茶文化影响极为深远,但是喝茶在古代一直是一个典雅的习俗,不是每家每户都能喝得起茶的。
——只有官员、地主这些上层阶级,他们这种不从事生产,却又占据有大量社会资源的人,才有闲钱去买茶叶,烧热水冲茶。普通老百姓,显然是没有这个待遇的。
我国家真正开始提倡喝煮沸的开水,还是在民国时期。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科学思想、生活观念传入我国,也是在这一时期,国人知道了:原来我们日常喝的水中居然还有大量细菌,在特殊情况下,水也会成为传播病毒的介质。
那时中国社会普遍贫穷,平民阶层就算是生病也看不起,那么使用最简单、最普遍的方式便是把水烧开,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以水为介质传播的一些病毒——比如霍乱。
因此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国民政府便提倡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喝开水”,但一开始并没有起到太大效果。对这个时间点比较敏感的人都清楚,这时的国民政府对地方的掌控程度很低,再加上抗日战争爆发,国家根本没有精力去普及。
真正意义上让国人开始全民“喝开水”,还是要到建国后。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安稳发展期,人民政府也能力、也有精力去处理水源传播疾病的问题。
当时西方国家避免水源传播疾病的方法非常简单,就是在全社会普及直饮水系统,从根源上为水源消毒。但是对于刚建立的新中国来说,不管是从科技水平上,还是经济角度上,我们都不可能建立完善的居民直饮水系统。
那么倡导“喝开水”就成为杀死细菌的最好办法,这对国家而言也是最经济、实惠的方案。为实现全民喝开水的目标,中央组建卫生运动委员会,进行大范围的科学知识普及与宣传。
——比如说制作板画,同时还安排知识分子去偏远地区为当地依旧处于蒙昧状态下的老百姓普及喝开水的意识,最后逐渐形成一种全民上下都喝开水的生活习惯,当时很多人就算不知道为何要喝开水,但也由于家人的言传身教,有了这个习惯。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喝开水的习惯在中国社会又得到更进一步的普及,这主要是源于更加便利的烧水器械和保温器械,在中国社会的普及。
当时德国发明了保温瓶,保温瓶是一种制作相对简单、技术含量也并不高的保温设备。它可以最大程度上延缓水温的流失速度,这让大规模烧开水、储存开水成为可能。在当时,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保温瓶,直到如今保温瓶依旧在国人家中十分常见。
步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科技、制造业的不断发展,一些小型电热水器也迅速普及。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只要花几十块钱便可以买到一个可以用一、两年的电热水壶,这也促使喝热水的习惯深入人心,成为我国阻止传染病大规模传播的妙招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暂时还没有建立直饮水系统,却依旧可以做到基本阻止水源传播疾病的国家。就算在未来,我国的公共卫生环境进一步改善,也可以像西方国家那样建立直饮水系统,但是我相信喝热水的习惯依旧会存在,因为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