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寒冬袭来 但这不代表没机会
如今,还有哪个行业可以躺着就能赚钱的?家电也不例外。但,这并不代表家电市场未来就没有机会、家电产业未来就不值得留恋。
文剑|撰稿
最近,中国家电行业的生存、发展和经营艰难,因为头部企业负责人的一句话再度被推向了产业热搜。五一过后,在与投资机构的内部交流会上,这位头部家电企业负责人直言,“未来三年行业会面临比较大的困难,是前所未有的寒冬”。
对于这句话,不能简单的“望文生义”继续夸张夸大渲染,也不能“盲目乐观”无视产业已经发生剧变的时代背景和产业现实,必须要回归产业本位理解其内涵价值点。对此,家电圈认为,家电行业目前的发展与过去10年、20年相比,确实很难,但是这并不代表行业没有机会,更不代表行业没有未来。
可以肯定,这句话既是说给自家企业的员工听的,发出全面的预警和告知,提醒公司团队和员工只有加快转型一条路可以走了,既要坚定步伐也要加快速度;同时也是说给外部的市场投资者和研究人士听的,中国家电在经历40多年的发展后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周期,想继续高利润、大规模高速增长,完全没戏了;还是说给家电行业的所有同行听的,在这样一个市场环境和竞争格局下想要继续混下去、投机或者忽悠着生存,基本没有空间了。
未来三年前所未有的寒冬,只说了一半
家电产业的困难,这是不争的事实。未来三年,家电市场的困难,也是肉眼可见的真相和趋势。但是,家电圈认为,这句话只说了一半,还隐藏着另一半“面对困难怎么办”。
那就是在经历未来3年前所未有的寒冬之后,家电产业和市场又会怎么样?这才是众多厂商应该关注、把握和研究的重点。也就是说,大家都知道市场很难,但是如何在这么困难的市场上生存与发展?在经历未来三年困难时期之后,家电产业又将呈现怎样的发展走势和品牌裂变?
在家电圈看来,所有家电厂商在原有的老路上继续行走,肯定是会很难。但是新的路径对于不同厂商来说,却又不是统一的标准答案。有的企业可以在国内和海外两个市场左右轮回,形成“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经营新格局;而有的企业只能在国内市场上,以价格为手段、以成本为优势应对变化;还有的企业只能跟在大企业的后面捡一些他们看不上、顾不到的边缘或缝隙市场。
所以,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走老路不是说马上就会变成“死路”,只会会很难走,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解决不了实际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那么新的出路,众多厂商并没有完全找到、建立和形成。此前,家电圈梳理6大千亿家电巨头最近几年的发展发现,他们无一例外都建立了“C端与B端”两条赛道,那么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横跨多个行业和领域,人力、物力等资源都难以匹配和支撑。
由此,未来三年是家电行业的寒冬,但对于大企业已经形成了多体系、多业务的市场经营格局,最难的还是市场上那些中小企业们:如果迟迟找不到最好的“投入产出比”业务和资源项目,三年小考之后又会怎样?大家心里都清楚,却无法给出最精准的答案。
家电产业未来仍然可期,但可以走的路不多
抛开未来三年的“寒冬论”,回到家电产业的原点,以及这个产业未来的发展和机会来看,外界其实对于家电产业的未来商业空间和机会不用过度担心,只是对于那些一直要谋求单靠家电业务来持续发展和增长的企业来说,却需要反思这个赛道的成长性和增长动力等问题。
作为家庭品质生活的标配,家电已经成为所有家庭的常态化产品。但受制于耐用消费品的属性,导致其更新迭代慢。对于很多谋求希望通过家电业务实现“做大规模、做厚利润、做强实力”的企业来说,家电早就不是一条优秀的赛道了。这也是近年来不少企业和商家纷纷在家电主业之外,建立第二、第三赛道的原因所在。
但是中国企业在家电产业的竞争实力,却是稳步提升,而且步步为营。在中国家电产业40年的市场化发展变革进程中,大家目前可以清楚看到的是,中国企业不只是在中国家电市场上实现了全面的崛起,还在全球家电市场上实现了的阶段性突破。未来3年,大家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放在40年的时间长河中,并不算什么。
在中国市场上,这些年,包括海尔、美的、海信、格力、TCL、长虹等企业,成功从松下、东芝、三洋,以及惠而浦、三星、LG、伊莱克斯、博世西门子等外资企业手中,抢到了市场份额,还抢夺了产业竞争、产品创新和消费引领的话语权、定义权。同样,如今在全球市场上,众多中国企业则开始通过整合欧洲、日本等国传统家电巨头的资源和力量,与韩国三星、德国博世西门子等少数对手展开正面抢夺。
对于众多企业来说,家电产业的这些事实和趋势都不容忽视。所以,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在家电行业发展与生存不只是有中国市场,还有海外市场,不只是有代工市场,还有品牌市场,不只是有规模化价格型市场,还有高端化品质型市场。机会不少,但是属于所有企业的出路却不多。
家电作为一条传统的商业赛道,好好经营、好好发展、稳扎稳打没有问题。但是,要想继续在这个赛道上想“掘金”难度就不小了。毕竟,包括松下、西门子、飞利浦,以及三星等外资企业,早在过去很多年前就已经寻找并拓展新的业务赛道了。所以,做好应对变化的准备,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路,才是众多厂商在家电业务上的应有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