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内10万居民盼解决饮水问题

慧聪净水网 2019-02-27 09:33 来源:西安晚报

慧聪净水网 距离市政自来水主管道仅有几百米,村民却只能“望水兴叹”。这二十年来,未央区六村堡街办铁索村100多户村民只得依靠抽取地下水生活。随着近年外来企业增多,村民与企业“抢水”的现象日益严重。无奈之下,该村只得自筹资金重新打自备井取水。

作为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的民生缩影,辖区内33个自然村10万居民(包含外来人口)至今未使用市政自来水,水气暖等基础设施滞后,已经成为影响当地百姓福祉的“拦路虎”,多年来群众的反映投诉也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用水矛盾突出村民自筹资金打“自备井”

位于西三环内的铁锁村有100多户800多名村民,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村落,尽管地处主城区附近,却与周边城区有着天壤之别。2月21日,记者走进铁锁村,映入眼帘的是地面随意流淌的生活污水,由于没有地下污水管网,每户村民的生活污水就直接排在地面上,久而久之自然形成无数道污水沟,沿着地势汇集到低洼处,还散发着阵阵异味,“要是下雨天,雨水和污水混在一起,那味道才难闻呢!”

这种情况,村民们早已习以为常。然而,近年来的用水紧张问题却让村民叫苦连天。“我们是冬天不敢洗衣服,夏天不敢洗澡,水龙头放的水就跟小孩‘尿尿’一样,家里的热水器根本就带不起来!”村民徐师傅回忆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铁锁村与夹城村、民娄村(目前两村合并为桂宫新村)共用一个水塔用水,彼此相安无事。然而,随着近年来周边进驻的企业逐年增多,加之管道设施老化,村民与企业“抢水”的现象日益严重。

村民王师傅说,每天断水几乎是常事,水量也比较小,为了存水,家家户户购买了水箱、水泵,由于白天用水量太大,很多村民就凌晨三四点起床放水、存水,即便如此,用水矛盾却依然突出。

无奈之下,2018年9月,该村自筹资金数十万元重新打了一口自备井,解决燃眉之急。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不少村民发现,新打的井水颜色泛黄,喝起来还有点“怪味”。记者在村民徐双喜家看到,接水的水盆里一层黄色的水垢,“这个盆也就用了两个月就成了这个样子!”徐双喜说,很多村民担心水质有问题,都只能无奈地从外面买纯净水吃。

村民盼望何时才能喝上自来水

根据《西安市地下水资源管理条例》规定,重点文物保护区等区域禁采地下水。开发地下水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水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兴建取水工程。身处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的铁锁村显然属于禁采区。

“这也是没办法,毕竟那么多人要吃水,只能说是合理不合法。”对此,该村一名村干部坦言,他们打自备井确实没有报备。针对村民反映的“水质泛黄”的问题,这名村干部表示,水质监测部门曾经做过鉴定,发现水质并没有问题,现在推测可能是管道老化出现的问题。

指着几百米外的市政自来水的主管道,不少村民不解地问,这么近就是喝不上自来水,这样的日子不知道要持续到啥时候。据了解,近年来村民曾多次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此事,希望能尽快接上市政自来水,至今没有回应。

事实上,作为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的民生缩影,辖区内33个自然村10万居民(包含外来人口)至今未使用市政自来水,水气暖等也没有与市政联网,基础设施落后,生活条件恶劣,已经成为影响当地百姓福祉的“拦路虎”。

管理部门扯皮都说不归自己管

为了解事情经过,记者对相关部门进行了走访。2月22日,记者首先来到未央区六村堡街办,街办党政办主任朱红利表示,铁锁村的情况他们清楚,也有群众来反映过,但包括铁锁村在内街办下辖14个村都处于遗址保护区,由于文物保护的需求,地下不允许挖管道,所以市政自来水进入不了,他们曾多次向上级反映过,但保护区内规划布局、基础设施等都是由西安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管委会来负责,不属于他们的管辖范围。

当记者提出如何协调文物保护与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时,该负责人表示,作为街办层面单独解决不了,需要寻求上面的政策支持,“我们曾跟上面沟通过,还有过书面反映,并给人大提过议案和在年度工作时提过,目前辖区居民饮水还没有有效办法解决。”

随后,记者又来到了西安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管委会,管委会办公室一位负责人表示,他们只负责8.58平方公里的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等申遗核心区的管理,铁锁村属于核心区之外的遗址保护区,应该由街办来负责,“居民用水问题应由街办具体去做,他们主要负责城市管理。”记者的采访就在部门间的相互推诿中不了了之。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早在2009年由西安市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心、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保管所共同起草的《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09—2025)》(简称《总体规划》)中第11章“遗址区基础设施改造规划”中就明确规定,将汉长安城遗址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纳入西安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整体规划。

《总体规划》第11章第85条“汉长安城城址区给排水设施改造规划中”明确提出,沿复原保护的汉代道路外侧埋设给水管道,纳入市政给水管网系统。《总体规划》还明确“通过基础设施的改造,应使遗址区内的居民生存环境得到改善”。

既然早已制定规划,为何相关部门还不执行。对此,一位知情者介绍,主要是顶层设计出现了问题,目前整个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内只有这一部《总体规划》,其他的譬如建设规划等配套规划并未出台,加上遗址保护区实行的是管委会、街办的双重管理,项目建设还需要文物部门来审批,多个部门又出现交叉重叠,造成“九龙治水”的局面。此外,一些干部面对群众诉求有畏难情绪,不愿意直面难题,缺乏担当,造成了目前积重难返的情况。

曾经的“风水宝地”到如今“被遗忘的角落”

作为国家1961年首批确定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长安城遗址在西安四次城市规划修订中,都被确定为重点保护区域,保持原貌不得开发。2012年,西安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的重大决策,通过了《西安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实施方案》,决定从2012年到2020年分三个阶段推进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工作,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和《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有关要求,以文化遗产保护为中心,通过改善遗址区内文化景观和生态景观,带动周边区域综合价值的提高,从而实现大遗址保护区与周边区域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使该区域成为文化深厚、生态优美、生活舒适、极具文化活力的城市综合区域,实现统筹城乡、改善民生、文化遗产保护与城乡建设相融合的建设目标。

然而,6年过去了,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也成功申遗,目前除了遗址核心区内相关村庄拆迁安置外,遗址区其他地区依然在原地踏步,遗址区内群众不仅收入低于遗址区外收入,随着近年来周边城市化进程加快,外来人口激增,乱搭乱建,小房屋出租,小工厂、小作坊集聚,使得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区域内环境也未得到有效改善。一位当地村民说,他本来有做一手好菜的手艺,开了农家乐想吃上“旅游饭”,结果因为周边环境实在太差,客人来了一次就不想来了,没几天就关门了。当地群众只能依靠打零工、房屋出租、土地出租等传统方式获取经济来源。

“站在北二环和朱宏路上向两边看,北二环以南、朱宏路以东区域,高楼林立,夜晚灯光璀璨;而北二环以北、朱宏路以西的汉长安城遗址区内,依然保持着几十年前的状态:房屋低矮破旧,夜晚黑暗冷清,宛如两个世界!”不久前,回乡过年的一位当地群众在网上抱怨说,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就像“美丽世界的孤儿”被人遗忘。

当地群众表示:“‘汉’是我们共同的民族认同,这里也是汉文化的发源地,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这里的民生问题,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共同擦亮世界文化遗产这一金字招牌,实现遗址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赢。”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