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补之外电器产业接下来拼什么?

慧聪净水网 2025-10-10 11:07 来源:家电圈作者:常伟

国补之外电器产业接下来拼什么?

作为一项短期的国家刺激家电产业政策,家电圈认为,国补政策的实施、调整及优化,都不应该成为影响家电厂商经营的关键性因素。在国补政策之外,家电产业接下来拼什么、怎么拼?现在开始,主要厂商必须要系统性思考、探索和出手了。

常伟|撰写

进入2025下半年以来,随着全国多地的国补政策调整优化,从全天候不限量的领券,进入了“限时限量”发券,或者每月公开“摇号”发券,导致很多商家反馈,消费者抢不到券,以及抢券难,直接影响一线市场的出货。

这一动作,令众多家电厂商在一线市场的经营和抢夺,陷入了阶段性的动荡之中。这更让不少家电厂商的经营手段、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提前进入“反思期”和“调整期”。

所有厂商必须正视一个问题:在国补政策之外,家电产业面对市场和经营的变局及调整,众多厂商还能拼什么?还有什么手段和方法,应该创新、更迭和升级?

家电圈认为,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还需要正视另一个问题:国补政策对于家电市场的提前刺激,从而产生的消费被提前透支等问题,必须要正视,更要想办法去解决。

接下来,摆在所有家电厂商面前的挑战,主要有两个:一是,如何在国补政策之外,找到新的经营和竞争手段,持续刺激并维护市场的可持续运营;二是,针对国补政策实施之后,对于家电消费的提前透支,又如何顺应市场变化并激活新的消费需求,保证市场平衡?

存量市场,一个足够大的商业舞台

在家电圈看来,目前聚焦一线市场,对于家电厂商来说,核心任务是出货、核心手段是激活需求,核心策略是全渠道零售直达用户、经营用户和黏住用户,核心挑战则是“存量市场接棒增量市场”之后,老用户的需求潜能激活难度,远远大于新用户。

对于已经被“收割一轮、透支一轮”的消费需求,家电厂商们面对即将打响的双11大战,以及很快就要面对的2026年商战,到底应该怎么办呢?如果从静态思维的角度,这似乎是一个死局。但是,家电市场在中国40多年以来,一直是完全开放竞争,而且是持续变化的。事实上,用户需求就是被用来收割、培养、引导后再进行收割。核心就是要不断地找到激活消费潜能的手段。

当前及未来,对于家电产业的所有从业者来说,刺激消费的红利与动力并不少。虽然没有了外部的政策、市场等红利,但人口红利、消费红利仍然强劲。核心动力就一个:中国家电市场庞大的存量换新需求,正在被步步激活并引爆。这种换新需求,只是需要一个逐步培育、释放和引爆的过程。

聚焦存量市场的拓展和深耕,对于家电厂商来说,存在四个维度的机会:一是以旧换新、二是以坏换新、三是以旧换优、四是老用户持续复购。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分层化、分圈化、分群化的复杂而多元市场,涉及硬性激活、直接抢夺,以及中期培育、长期引导等多个层面。最终,考验的则是家电厂商共同的耐心、耐力与实力、斗志等。

具体来看,存量市场不只是现在,还是未来至少10年内,是家电厂商唯一的战略高地和要地。只是目前的产业挑战在于:短期内的消费降级,消费保守和消费谨慎,会让存量市场的拓展不如增量那么直接、快速和有效,更不可能是“今天投入明天就产出”。

存量市场的生意,是时间与空间的艺术

无论国补政策,确定家电厂商接下来主攻存量市场的战略方向;还是国补之外,家电厂商的新战略方向锁定存量市场的快速突破和稳步放量。在家电圈看来,存量市场的抢夺,与增量市场相比,最大的差异化就是“这是一个时间与空间碰撞的艺术”,不是简单的“大干快上”就能收获。

为何这么说?举一个例子:在增量时代,厂商一降价就能快速拉动市场的规模化出货和消费的疯狂抢购,甚至出现“一窝蜂”跟进局面。但是,存量时代,只有低价格,没有合适的品牌、抢眼的产品,以及贴心的服务,甚至是恰到好处的“情绪价值”,货走不动,市场也搞不定,用户完全不会放在心上。

可以说,存量市场的抢夺,对于家电厂商来说,不是简单的“大干快上”就行了,也不是说“必须要慢工出细活”,而是要恰到好处,捕捉用户的需求并发现用户的痛点,实现“潜能的提前激活和释放”。

具体来看,在换新需求中“以坏换新”相当于是刚需稳步放量,这个市场拼的是家电厂商在一线商业竞争中的手速和效率,要借助日促等策略实现精准抢夺,有用户需求就得随时抢夺,分毫必争。

以旧换新、以旧换优,考验的是家电厂商的好产品、好服务、好体验与好价格,对用户需求的精准催化,或者说直达用户“临门一脚”引爆,这就涉及“人货场”的重构,还涉及“产品、促销、价格、渠道”四要素的匹配。这既考验厂商执行力,还考验厂商的综合耐力。

老用户的复购,则是一项长期性的经营用户课题,考验的是家电厂商直面老用户的系统化经营水平和综合性的资源匹配。产品的品质、性能可靠性,服务用户的内容、质量和承诺“落地执行力”,以及渠道网点和营销人员定期服务用户的持续性等,都是重要因素。

最终,存量市场对于家电厂商来说,考验的能力和体力,还有面对市场不确定性因素的应对和应变能力。家电圈也再次提醒家电产业的所有企业和商家,任何时候“打铁还需自身硬”!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