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净水行业 困在三百亿的“黄金赛道”
尽管与“水”紧密关联且身处“大健康”赛道,净水行业却似乎始终被一种难以突破的魔咒所笼罩。早在八九年前,中国产业调研网就曾发布报告乐观预测,2013至2017年间我国净水器行业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15%以上,市场规模有望在2017年突破千亿元大关。然而现实远不如预期,直至2024年,据奥维云网(AVC)推总数据显示,国内水家电(包括净水器、净饮机、饮水机及线上净水设备)整体零售额仅为346亿元。
2025年,净水器被正式纳入全国家电以旧换新补贴政策,行业迎来一波政策红利,市场动能显著提升,仿佛被按下“快进键”。今年上半年,末端净水设备(含净水器、净饮机、饮水机)零售额规模同比增长21.3%,达到156.5亿元。尽管呈现两位数高增长,但预计全年规模仍难以突破400亿元。一边是持续被看好的健康产业赛道,一边是踟蹰不前的市场现实,这道差距背后,净水行业究竟面临怎样的迷思与困境?
“行业面临的首要现实,是政策严控与市场扩张之间的内在张力”,有净水行业分析人士指出,作为需取得卫健委批件方可准入的产品,净水器的卫生安全被置于极高强度的监管体系下。任何试图绕过审批、虚构养生功效的宣传行为均被明令禁止。与包装饮用水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后者可以在规范框架内标注矿物质、电解质等概念,而净水机却无法以“健康增益”为营销卖点扩张市场。强监管筑牢了产品安全基线,也无形中压缩了行业的想象空间与消费吸引力。当“安全”成为唯一可诉诸传播的核心价值,行业便难以借助多元概念拓展市场广度。
产品层面,同质化竞争成为另一重难以摆脱的困局。随着技术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尤其是反渗透技术成为市场主流之后,各大品牌逐渐陷入规格参数的重复内卷:通量越做越大,价格越压越低,真正的创新却屈指可数。企业困于无差异的竞争泥潭,导致行业利润空间持续收窄。即便销量有所攀升,盈利能力却未同步改善。这种“重参数、轻体验”的竞争模式,不仅消耗企业长期发展的动能,也阻碍了整个行业从价格战向价值战转型的可能。
到了消费者层面,信任构建与信息透明始终是净水行业未能彻底逾越的鸿沟。水质关乎家庭健康,但净水技术对普通用户而言仍近似“黑箱”,信息不对称极易触发信任危机。比如此前被自媒体广泛炒作的“阻垢剂”事件,即便多次经专家和学术论文澄清其安全性,仍无法完全消解公众疑虑。这类争议背后,折射出行业在消费者教育和沟通机制上的长期缺位,导致市场信心脆弱,易受不实信息冲击。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企业为追求短期销量采取夸大宣传、恶意竞争等策略,不断损耗整个行业的公信力。诸如“活化水”、“能量水”等伪概念,以及刻意误导的对比营销,不仅无益于市场教育,反而持续消解消费者对行业的信任。水的专业属性决定了用户高度依赖品牌与企业的专业诚信,一旦信任受损,重建将异常艰难。
与此同时,消费认知的变迁也在深刻影响净水行业的发展路径。近年来包装饮用水市场中“矿泉水”与“纯净水”之争,已逐渐重塑家庭用户对饮水品质的认知。越来越多消费者认为矿物质水更具健康价值,这一趋势对以反渗透技术为核心的净水机市场带来一定冲击。行业亟需向用户传递清晰的饮水认知:安全是底线,只有在保障水质的前提下,讨论矿物质等附加属性才有意义。家庭净水设备的根本价值,在于构筑终端饮水的安全防线,尤其是应对老旧管道、二次供水等潜在风险。这一核心定位不应迷失在纷乱的概念竞争中。
尽管挑战重重,净水行业仍未停止在技术突破与体验升级上的尝试。如安吉尔等企业致力于降噪研究,以解决水泵工作噪音过大这一长期痛点;也有像滨特尔等品牌积极探索集成化、小型化设计,以适应更多元的厨房场景。在技术储备层面,如海尔、安利等企业在研发的矿物增强(富锶矿化)、UV-LED杀菌等技术被持续关注,还有像富氢水这一创新方向也常被提及。目前来看,相关一些创新成果尚需一个有力的爆发点来推动其广泛应用。
净水行业的发展轨迹,是一个被政策、市场、技术与信任多重因素交织影响的典型样本。它清晰昭示我们,任何一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都不能依靠短期营销或概念炒作,而必须回归真实用户价值、构建可持续的创新体系。净水行业若想真正跨越四百亿门槛、驶向期待已久的千亿蓝海,所需要的或许不是另一个炫酷的新概念,而是一场彻底的产品革命、信任重建与价值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