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水源地解读之【大别山】
前言
在中国的地理版图上,大别山如一条巨龙横卧于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它不仅是长江与淮河的分水岭,更是一座孕育生命的绿色宝库。这里山峦叠嶂,森林密布,溪流纵横,滋养着广袤的土地和千万人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别山,探寻独属于这片水源地的魅力。
传奇之名
大别山名字的由来
关于"大别山"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和典故,每一种说法都折射出这条山脉在中华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最富浪漫色彩的是神话传说版本。相传大别山原是一片汪洋,有一个神鳖在此化作千里绵延的山脉,填满了汪洋大海。七仙女听说这件事后下凡看此山,在凡间遇到了孝子董永,而后便结百年之好,不愿意再回天庭。王母娘娘在此与七仙女作别,于是大鳖山就变成了大别山。这个凄美的传说代代相传,让大别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历史记载则更为丰富多元。《尚书·禹贡》中就有"内方,至于大别"的记载,这是最早关于大别山的文字记录。而《史记》中则记载了汉武帝刘彻封禅途中路经此地,感叹"此山之大,别于他山",遂赐名"大别"。
文人墨客的记述同样精彩。相传唐代大诗人李白登临白马尖时,被山南山北截然不同的景色所震撼,即兴吟出"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此山大别于他山也。"的千古名句。诗仙的赞叹不仅道出了大别山的地理特色,更赋予了这个名字深厚的文化内涵。
到了明清时期,关于大别山名称的考证更加系统。地方志中记载了多种说法,有学者认为"大别"源于古楚语,意为"高大的屏障";也有专家考证这与古代天文分野学说有关。这些多元的解释共同构成了大别山名称的文化谱系,让这条山脉的名字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
天赐胜境
大别山的地理奇观
大别山脉雄踞中国华东腹地,以380公里的东西横亘与175公里的南北纵深,构筑起长江与淮河流域的地理分水岭。作为鄂豫皖三省界山,其西承桐柏山脉余韵,东接霍山、张八岭山系,形成我国东部独具特色的山地生态矩阵。主峰白马尖以1777米的巍峨之势统领群峰,1200-1600米的山脊线如地质年轮般镌刻着造山运动的史诗。
在地理维度上,这片跨越北纬30°57′至31°12′、东经115°31′至116°00′的山域,核心区涵盖三省二十余县市。不仅分布着红安革命遗址、霍山云雾茶田等人文印记,更孕育了金寨县这样的自然人文双遗产地标——这里既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要冲,其境内的天堂寨更以奇峰云海荣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古银缕梅等孑遗植物在花岗岩峭壁间续写着生命传奇。
生态保护网络以湖北英山-罗田段国家级保护区为中枢,与安徽鹞落坪、金寨天马国家级保护区形成跨省生态廊道,河南商城境内则通过整合金刚台、鲇鱼山省级保护区,构建起总面积逾160平方公里的立体防护体系。其中金寨天马保护区作为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为濒危物种安徽麝构筑起生存方舟,其核心区的马鬃岭千年古树群,更是大别山生物多样性的活体基因库。
地质构造层面,作为秦岭造山带的东延杰作,大别山完整保存着前震旦纪花岗岩与片麻岩基底。历经上亿年地质演化,板块碰撞形成的菱形断块构造尤为显著,东南侧黄梅至桐城段发育50°以上断层崖,其陡峭山麓线堪称我国东部断层地貌的典范。这样的地质构造更容易孕育出富含偏硅酸、锶等矿物质的水源。
山脉主体呈西北-东南走向,500-800米海拔山原托起生物多样性宝库,其间点缀的梅山、磨子潭等水库群,既是重要水利枢纽,亦构成山水相映的生态节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别山独特的地形还造就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奇特气候现象。由于山脉走向和海拔的变化,这里形成了多个垂直气候带,孕育了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这种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为大别山成为优质水源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命之源
丰富的水资源
大别山是华东地区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之一,其水资源系统之发达、水质之优良在全国都首屈一指。这里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降水量高达1200-1400毫米,充沛的降水通过茂密的森林植被层层过滤,最终汇入山间的溪流河川。
水文监测数据显示,大别山地区产水模数达到50万-80万立方米/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十分可观。这些清澈的山泉溪流最终分别注入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南坡的水流经巴河、蕲河、浠水等河流汇入长江;北坡的水则通过史河、淠河等支流注入淮河,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水系网络。
这里的水质常年保持在Ⅰ-Ⅱ类标准,多项指标都优于国家饮用水标准。金寨县的梅山水库和响洪甸水库就是典型代表,它们不仅保障了周边城市数千万居民的日常生活用水,还支撑着广袤农田的灌溉需求和工业生产。
生态宝库
水源地的生态价值
大别山的生态价值不仅体现在水资源上,更表现在其完整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上。这里的森林覆盖率之高,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如坐落于六安市金寨县的天堂寨风景区,森林覆盖率足有96.5%,被称为“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其茂密的植被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不仅能够有效涵养水源、净化空气,还为众多珍稀动植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环境。
植物资源方面,大别山已查明的维管植物超过2000种,其中包括大别山五针松、银缕梅等特有物种。这些植物构成了复杂的垂直带谱:海拔800米以下主要是常绿阔叶林,800-1400米是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400米以上则是山地矮林和灌丛。这种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在华东地区极为罕见。
野生动物资源同样丰富。调查显示,大别山地区栖息着500多种脊椎动物,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就有32种。金钱豹、白冠长尾雉、大鲵等珍稀物种在这里繁衍生息,构成了完整的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别山还是许多候鸟的重要迁徙通道和中途停歇地,每年春秋两季,成千上万的候鸟在此驻足,形成壮观的生态景象。
除了野生动植物,大别山还盛产多种特色农产品。六安瓜片、霍山黄芽等名茶享誉中外,小吊酒、山核桃等土特产也深受消费者喜爱。这些产品不仅具有独特的风味,更蕴含着大别山特有的自然禀赋和文化底蕴,成为连接人与自然的重要纽带。
红色记忆
与水源地共生的革命精神
大别山不仅是一座自然之山,更是一座浸润着红色基因的英雄之山。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卷中,这里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土地革命时期,大别山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1927年黄麻起义后,红军在这里创建了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根据地。鼎盛时期,根据地面积达4万平方公里,人口350万,建立了完整的党政军组织体系。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多支红军主力在这里诞生、成长、壮大,为中国革命输送了宝贵的武装力量。
抗日战争时期,大别山成为华中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新四军第五师在这里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建立了豫鄂边抗日民主根据地。李先念、郑位三等老一辈革命家带领军民与日伪军展开殊死斗争,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抗战史诗。
解放战争时期,大别山再次成为决定中国命运的战略要地。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像一把尖刀插入国民党统治区的心脏地带。这一壮举实现了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伟大转折,揭开了全国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金寨县作为大别山革命老区的核心区域,被誉为"红军摇篮"。这里走出了59位开国将军,十万英雄儿女为国捐躯,留下了"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的感人故事。如今,大别山区的革命遗址、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红色遗迹,都在无声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传承着"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