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低价今年正遭遇电器厂商抛弃
疯狂的低价格战,在今年家电市场开局以来,正在遭遇主流商家和用户的唾弃,以及众多家电企业的反思。接下来,没有底线的拼低价,很难继续!不能给商家和用户带来价值的拼低价,家电企业也别干!
宁言||撰写
无论是已经提前打响的2月空调市场大战,还是正在酝酿的洗衣机、冰箱,以及电视机市场大战,家电圈获悉,不少家电企业还是继续采取价格策略,但一些家电经销商却开始主动“抛弃”低价格战、拼价格恶斗。
“价格一次次突破认知的底线,没有最便宜,只有更便宜,真的是完全没想到。更重要的是,再这样打下去,产品价格确实很便宜了,但我们这些商家完全赚不到钱,很多时候就是赚一个票面的点数,到底图什么呢?”
最近,一些家用中央空调经销商向家电圈表示,看不懂一些家电企业今年以来的市场操作策略,为了抢夺所谓的家用中央空调商机,冲击对手、取悦用户,将“一拖二、一拖三”等多联机的空调产品,价格一降再降,导致经销商压根没利润,现在都不愿意提货,更不愿意在市场上推广和销售了。
家电圈获悉,让很多经销商抱怨的,正是某一些头部空调企业,过去2、3年尝到了以价格战抢夺家用中央空调市场的“甜头”,导致每年固定几个动作就是搞价格抢市场,问题的关键是“家用中央空调不同于家用空调”,很多经销商赚不到钱,就不愿意只做“搬运工”的角色了。
今年以来,不只是经销商群体,对于家电市场上的价格战,表现出非常“不支持”,甚至反对等态度。从国家“以旧换新”财政补贴角度,以及主流消费需求角度,一线市场的“疯狂”价格战,真的不能再打下去了,也确实打不动了。
虽然,家电“国补”政策,只是针对1、2级的节能产品,大量非节能的家电产品为了出货,很多厂商还是采取了“降价促销”手段,希望可以抢夺更多的市场订单。但是,家电圈获悉,在非“国补”家电产品上,一些企业为了打价格战,不只是在产品质量上采取“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降本手段,在家电经销商的利润空间,以及家电服务商的服务费用等多个环节,也在压缩成本。
这么干的最终结果,就是“消费者买到低价家电产品”,实际上却是“功能低配、性能减配”,甚至连服务都要降配”的劣质产品,完全不是“一分钱一分货”的品质家电。
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在过去2年的家电市场上,已经让不少的家庭和用户感受到“便宜没好货”的痛苦与纠结。多位家电经销商透露,“从去年9月开始,可以明显感受到一些消费者的纠结,一方面他们希望买到便宜的家电产品,另一方面他们又明确对品牌和品质提出更多的要求。最终结果就是,国补20%引导他们去选择大品牌的好产品,这也带动家电市场的竞争分化”。
当然,还有一大批的年轻用户们,更理性,更会对比和筛选。”他们会选择更高性价比的产品,从品牌、品质、服务和性能等多个维度,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款产品”,上述经销商告诉家电圈,当前主流市场的消费出现了新变化,特别是对于价格战,很多家电企业不能再拿老手段,应对新的市场和消费变局了。
第一,在“国补”政策持续助力下,家电消费从去年9月到今年以来,整体呈现新一轮的分化,大品牌、大渠道的出货明显优于同期,主要消费加速向“有补贴”的产品和渠道网点集中。这将是今年的消费趋势,就是“关注品质、品牌、补贴”的消费稳定,头部家电企业和渠道都不愿意搞拼价格的恶战,而是希望通过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体验,赢得用户信任,实现经营的可持续和多次复购。
第二,对于没有“国补”的家电产品、市场,以及企业和商家,仍然占据一席之地,并不会消失。特别是这一块家电市场的抢夺,众多厂商还是拿价格手段刺激消费并抢夺用户。但是拼低价在一线市场的效果变差,主要消费者关注价格更关注产品的品质、服务和功能等。跳出无价值、无效率和无意义的拼低价内卷,回归用户最关注的品质、性能、服务及体验,以及企业自身经营的利润和效益,正在成为今年家电厂商的经营重点。
第三,价格竞争策略正在今年的家电市场上面临新的分化,只会拼低价的市场经营行为将会被快速淘汰并出局,同时灵活利用价格杠杆为用户创造新的价值,赢得商家持续战斗的激情与动力,拉近家电企业与用户的距离,紧密团结家电企业与商家的关系。这将会是接下来价格战在家电市场的新价值与新功能。那就是今年的价格竞争要从“明争走向暗斗”。
离不开价格营销的家电企业,今年开始将会陆续加速抛弃单一的低价格恶战,同时开始充分赋予价格的新价值与定义,那就是不又参与直接的降价,不拼低价格的内卷,而是通过“返利、让利、赠品”等手段,刺激用户的需求、创造商家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