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打造轻工业发展新优势
“新质生产力”,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词汇。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尔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两个关键词释放强大信号:通过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开辟制造业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轻工业作为我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力军,也将成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轻工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涉及行业多、体量大,市场广、产值高,并且能提供规模可观的就业岗位,也在产业链供应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运行重大工程项目,少不了时间同步系统;生产航空精尖设备,离不开塑料零部件;百姓衣食住行,同样也离不开食品加工、酒品饮料、家用电器、皮革箱包等。特别是在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要维持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正常运转、满足14亿多人的日常需求,迫切需要科技创新做好动力引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
轻工业紧盯市场需求,推进质量变革。从能实现烟灶联动、人机交互、自动烘焙的智能厨房,到能够主动跟随、骑行代步的智能旅行箱,如今的轻工产品已不再是“大路货”的代名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与日俱增,轻工业盯紧需求、瞄准高端,持之以恒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效益。优质的轻工消费品,正在助推轻工业迈向中高端,并加速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轻工业立足科技赋能,推进动力变革。目前,轻工业200多种产品产量世界第一,家电、家具、皮革等行业出口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0%,科技百强企业363项科技成果国际领先,发明专利数量已累计超过19万件。企业智能化生产比例达到12.2%,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77%。轻工业全面激活创新动力源,也将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轻工业加速转型升级,推进效能变革。当前,数字技术已经成为科技创新协同共享、效能提升的有力手段。轻工业贯彻数字经济战略,建成39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57家单位82个项目获评智能制造优秀场景,以先进信息技术助推数字化升级。目前,轻工业“灯塔工厂”数量在全国占比达到45%;全国轻工业落实“双碳”战略,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769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21家,推广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1601种,以绿色低碳技术推动绿色化升级;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60家、单项制造业冠军示范企业103家、单项冠军产品46个,优质创新企业梯度培育格局初步构建。从机器换人,到智能制造改造提升,再到数字化改造,轻工业从未停下转型升级的步伐。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也加快了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诚然,轻工业面临着新的风险挑战。当前,轻工业正处在巩固复苏基础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仍存在创新能力不强、部分产业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原始创新不足,尚未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竞争优势;协同创新偏弱,不能较好满足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融合创新不深,赋能产业创新发展的动力有待提升等薄弱环节。
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也对轻工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塑造产业新体系,升级产业新结构,才能让轻工业释放新活力。11月29日在北京召开的轻工业科技大会也明确提出,从“补短板、锻长板、固底板、铸新板、聚合力、强应用、惠民生、促升级”八个方面,全面推动轻工业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创新轻工”,建设“轻工强国”。
轻工业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还需要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协同创新生态上下功夫。要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形成协同创新的良好发展生态,不断提升轻工业自主创新能力,释放创新平台价值,增强产业创新效能。要发挥好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的汇聚作用,推动各类创新资源的高效衔接与集成。要搭建更多优质的专业化、开放型创新平台,减少资源的分散、低效、重复投入,提升产业整体创新的效能。总之,要通过夯实发展基础、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打造发展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