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报预测:行业能否从低谷再出发

慧聪净水网 2022-10-18 08:44 来源:家电网

上周,家电指数下跌0.48%,同期沪深300指数下跌0.99%,家电板块跑输沪深300指数1.47个百分点。由于商品价格下跌,30大中城市商品房销售面积环比大幅下滑、中美贸易政策变动风险等因素的影响,家电市场在第三季并没有迎来预想中的利好。

在这一背景下,家电企业将在本月发布2022年的三季报数据。虽然已经有一些企业陆陆续续地发布财报数据,但是大部分企业依然在统计中。在种种不利因素作用的当下,行业能否从低谷再出发?

失速的第三季度

据家电网了解,数据显示,7月单月家电行业全品类线上销额同比+107%,环比-457%,销量同比+08%,环比-374%;线下销额同比-108%,环比-308%,销量同比-212%,环比-241%。

8月,据奥维云网(AVC)线上市场监测数据显示,彩电、白电、厨卫、小家电和环保电器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9月同样也维持相同的下滑趋势。

与此同时,家电市场上产能过剩、价格两难、消费分化的问题依然严重。有家电销售人士表示,家电品是耐用消费品,与日常快消品在性质上还是不同。食品一日不吃不行,日用品天天得用,而家电早买一天晚买一天不会对生活影响不大。

此前,鉴于房地产促销政策的出台,不少家电从业者寄希望于家电市场能于第三季度回升。不过令人没想到的是,房地产市场并未像人们想象中那样重回巅峰。根据亿翰智库监测的40城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商品住宅销售面积为1870.8万平方米,同比下行32.6%,环比下行24.8%,受中旬相关事件影响,居民购房信心再次受挫。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1-8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90809亿元,同比下降7.4%,增速连续18个月下滑,连续五个月负增长;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86864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5%;房屋新开工面积85062万平方米,下降37.2%;房屋竣工面积36861万平方米,下降21.1%;商品房销售面积8789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3.0%;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滑49.7%。

作为房地产后周期产业,家电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呈现出较强的相关性,在房地产上行周期,家电消费市场也呈现出繁荣的局面,而当房地产进入下行周期,家电消费也将进入萎靡,自然形成家电市场第三季度的失速。

令人担忧的是,从趋势上看,房地产市场趋势性熊市已经形成,并接近于牛市起点,四季度继续下降的可能性较大。

能否走出低谷

面对经济环境诸多不确定性,在前景预期不明确的背景下,家电产品成为一般消费者消费不起,中产者不敢消费的消费品。毕竟家电品不是生活必需品,况且已经进入到存量发展期。就是有一些政策刺激和激励,多数消费者在情景未明确之前,都会把钱袋子捂得紧紧的,不敢轻易放手去消费。据悉,今年上半年中国家电市场销售规模3609亿元,较同期下滑11.2%,仅有空调这一品类实现产量增长。

不止是家电如此,同样作为消费电子产品的智能手机、PC和智能穿戴设备为主的多个品类表现均不如去年同期。

面对萎靡市场,家电企业只能另辟蹊径来维持企业的生存。《2022“新家电”市场焕新趋势报告》中提到,根据目前家电行业发展来看,市场已从增量转入存量,想要寻得新增长、新突破、新的消费动力,就要有更多产品、技术、功能的持续创新去满足不断新增和变换的市场消费需求。家电市场在用户新需求的驱动下加速了品类的优化、产品结构的升级和相关参与者服务意识的提升,这给家电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智能语音的扫地机器人、自动清洗的洗地机、蒸烤一体集成灶、加热净水器、新风空调等新兴家电

三季报预测:行业能否从低谷再出发

同时,家电下乡和家电换新也为家电市场维持活力作出贡献。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20年全国报废家电总量约1.37亿台,2021年达到1.5亿台,2022年预计达到2亿台。从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的数据来看,五六线地区对新风空调、游戏电视、超薄平嵌冰箱等新家电成交额贡献率分别高达46%、39%、38%,顶起了半边天

此外,由于俄乌战争导致欧洲能源紧张,给国内取暖小家电企业带来巨大出口利好。不少国产取暖电器企业正加班加点赶制产品来满足国外订单。来自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22年1-8月中国向全球出口取暖加热类电器规模为15.7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8.4%,其中对欧洲出口增长25.3%,对北美和拉美增长23.9%和21.3%。今年前8个月义乌出口保暖用品,包括空调、热泵、热水器、电热毯等共计1.9亿元,同比增长41.6%。

家电网主编李韬认为,在大环境的种种不利因素当中,也不乏有利好因素。接下来家电企业如果发布的三季报数据较好,就能证明该企业能从不利因素中找到有利因素,给投资者和市场带来新的信心和希望;如果发布的三季报数据较差,那就能证明该企业被市场不利因素所困扰,需要反省自身在企业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做出改进。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